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集结号》登陆《新闻联播》,引起哗然 擅长制作国产商业影片的冯小刚导演执导的《集结号》于2007年12月20日上映,21日《新闻联播》就用1分零9秒的时长播出了该片的上映消息,“首先介绍了北京影院《集结号》的放映场场爆满的情况,紧接着又播报了上映第一天的票房情况,随后介绍了《集结号》的主要剧情,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球受众最多、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任何一次细小的变化都会引发我们对其进一步发展变革的深入思考.这么多年来,<新闻联播>节目始终保持着较为固定的风格样式,播音员的播报方式也基本不变,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新闻联播>节目的革新就比其他节目要难吗?"  相似文献   

3.
据说,央视<新闻联播>将于明年引入评论员制度.央视<新闻联播>明年将推出评论员,这一预告是在央视广告招标预热会上由一个中层领导披露的,混在其他新闻信息里,一点也不高调.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央视评论员的消息,获知甚少.我对预产期定于2012年的<新闻联播>评论员,只能报以期待与想象了.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联播>节目改版的消息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对于<新闻联播>这次的调整,内地媒体普遍解读出了这样的信息:"国际新闻时长增加了、舆论监督要加强、氛围不要那么严肃……"其中,<华西都市报><潇湘晨报>等25家媒体在报道<新闻联播>节目改版时,在关注增加国际新闻的同时均提到了加强舆论监督、新闻批评的报道,且后者比前者更受关注.  相似文献   

5.
"上不及政策法规,下不到实际民情",这是当前一些市级新闻单位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较为困惑的问题.如何做好地方性时政报道,这也是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媒体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结合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1日晚7时,观众最多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播之始,就显得与往常不太一样:开始曲之后,播音员薛飞、卢静同时出现在画面上,以往只是一个;播出每条新闻之前,先由播音员推出图像,播出导语,或新闻背景;即使是国际新闻也如此;字幕除了打出新闻概要外,还打出了采访者或送稿单位的名字;末尾,映出字幕:本次节目的编辑、播音、字幕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这一小小的变化,使观众看了耳目一新,有着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8.
10月19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寻人启事,为四兄弟寻找走失的母亲。舆论认为,这一举动或是更加亲民化的做法,或许也意味着央视《新闻联播》风格初变。(10月21日《北京青年报》)就此次播出寻人启事而言,可以看到央视的"亲民意识"。但央视《新闻联播》该不该播放寻人启事呢?从道德上来讲,这无疑是可以的,而从这个角度来评价,央视也算打了一场"胜仗";但从媒体的公共责任来说,《新闻联播》播出寻人启事,似乎有浪费公共资源之嫌。毕竟,《新闻联播》不是一档寻亲  相似文献   

9.
《新闻联播》十几年来保持不变的播音阵容,6月5日终于被打破。年轻、时尚的“康李配”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觉。国际收视调查公司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数据显示,该栏目当晚收视率升到了3.7%,而一周前(5月29日)的收视率是3.5%。 然而分析人士认为,新人加入带来的新鲜感可能会很快消失,因为他们将被《新闻联播》严格的规范模式化。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这只是《新闻联播》的一个微调,但它释放出了一个信号:《新闻联播》几乎不可动摇的节目风格也开始松动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6,(21):10-10
出现在中央电视台6月5日的《新闻联播》节目里的主播不再是罗京、邢质斌等老搭档,而是两张“新”面孔——康辉和李梓萌。康辉和李梓萌都是央视新闻频道其他栏目的主持人,但从未主持过《新闻联播》。  相似文献   

11.
《传媒观察》2008,(3):64
今年是《新闻联播》开播30周年。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消息,为着力提高《新闻联播》,央视日前决定成立新闻联播编辑部,部署改进《新闻联播》工作,在策划、组织、编辑、编排、言论五个方面进行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个CCTV,CCTV有个《新闻联播》,这两样东西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很难想象,没有CCTV和《新闻联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没有CCTV和《新闻联播》,我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更难想象的是,CCTV没有《新闻联播》,又该是什么样的?生活不相信假设.好在,CCTV和《新闻联播》一直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你见或者不见,它们就在那里.每晚7点,打开CCTV,与《新闻联播》面对面,看到熟悉的面孔,听着熟识的声音,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感觉《新闻联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变”才是它的常态,变化则成了意外.它以不变应万变,人间沧海桑田,《新闻联播》自岿然不动.世界在变,新闻在变,CCTV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新闻联播》.三十多年来,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牌局被洗了一遍又一遍,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语法和新闻语态也被深度颠覆,但是,在万变之中,《新闻联播》依然如故.我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世界除了《新闻联播》不变,其他都在变.  相似文献   

13.
6月7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当天高考的新闻,街头画面中出现了一年前的过期资料画面,被广大观众和网友质疑为“高考假画面”。下午,《新闻联播》在央视网贴出公告称.该画面为江西电视台提供,因制作时间紧未能审出其为资料画面。央视就误编画面向观众致歉。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25日,欧阳夏丹和郎永淳作为一对新搭档首次出现在当晚7点整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新鲜面孔的出现标志着《新闻联播》的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新闻联播》的改革,有许多让受众欣喜之处,但欣喜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各省台都把中央台作为本台新闻改革的风向标.确实,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组织策划大型报道等方面,中央台<新闻联播>有许多值得省级台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随着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日益健全和不断发展,强调个性化这个理念同样被引入新闻节目中.那么作为省级台,与中央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面对的是不同范围和忠实度的观众群,报道的是新闻价值不等的新闻事件,因此在选择以何种更适合省情的形式进行<联播>报道方面,越来越多的省级台走上了彰显地域个性、突出传媒特质的新路子.这里笔者想就湖南卫视的<联播>做一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今传媒业的竞争已超越前些年价格战、规模战的层面而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在媒体品牌的竞争中,品牌栏目对提升媒体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内最权威、收视率最高的品牌栏目,央视<新闻联播>的知名度、关誉度、观众忠诚度都是其他栏目所无法比拟的.本文试从该栏目的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运营三方面论述这种不可动摇的权威品牌是如何构筑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韩书庚 《新闻世界》2010,(10):54-55
《新闻联播》是官方电视新闻的代表,新闻标题被学界誉为新闻的眼睛,目前比较缺乏对官方新闻标题语法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对《新闻联播》中的主要实词类标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4类,语料为2009年12月1日—12月28日共431个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世界》2008,(2):48-48
央视《新闻联播》从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到1978年1月1日,正式定名播出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6月7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当天高考的新闻,街头画面中出现了一年前的过期资料画面,被广大观众和网友质疑为"高考假画面"。下午,《新闻联播》在央视网贴出公  相似文献   

20.
《集结号》: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所有的贺岁片中,<集结号>以绝对优势稳居首位,对于冯导来说,市场给了他超过两亿的票房,这是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足以让他在电影圈里傲视群雄.而更妙的是,<集结号>还获得了官方和民间的一致喝彩,"主旋律"的桂冠和"真实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的赞誉一起飞来,<集结号>真的是"集结"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