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辉  赵庆 《大观周刊》2012,(26):188-188
俗话说,诗言志,文明道。诗歌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诗歌是自我抒情的一种形式,诗歌中的表现形式是最最自由的。诗歌不同于官方文字,不同于科技性文字。从古代诗歌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诗歌只是一种个人的、自发的、因时因地、随情随景而表达自身情绪和心理感受的一种发泄、张扬和消遣式的唱辞,并不想拿到什么正规的官方场合去推销和发表。由此原因,古代把来自民间的自由唱词和曲艺归入了“风”的范畴,如“十五国风”,它是与官方正统的“雅”、“颂”相对而言的。虽然诗词与诗歌不登大雅之堂,不入正统之列,但它的内容却深刻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真情实意和切身感受,是普通人抒发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深受着普通老百姓的喜爱。要求音韵格律和长短句式是为了提供给演艺之人在舞台上大声喊唱的。大唐盛世,国强民富,当政者也把呤诗作词当成了讴歌太平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故此使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潮。 诗歌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它把联想、比喻、形容、夸张、拟人、拟物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都应运在了其中。它可以把光芒四射的“太阳”比喻成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的“伟大领袖”,比喻成“三足鸟”、也可以把夏天“炎炎的烈日”形容成“暴君”;可以把天上的月亮比喻成“玉兔”,比喻为仙子“嫦娥”;可以把天上的“月牙儿”比喻成“天马行空”时踏下的一个“马蹄印”,把“稀疏的星辰”比喻成“马蹄飞溅出的水花”;可以把“瀑布”夸张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把“愁绪”夸张为“白发三千丈”;可以把“炉堂中的火苗”比喻成“少女舞动着的红飘带”,可以把“随风飘动的柳丝”比拟成“美女飘逸着的秀发”;可以把“天上的彩虹”联想成“谁持彩练当空舞”,可以把“激动的情绪”比拟为“泪水顿作倾盆雨”等等。  相似文献   

2.
人物通讯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则是典型性、新鲜性、个性显著的人物。 典型性使“新闻人物”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正如穆青所说,“人物通讯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以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见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为例,文中的吴吉昌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文革”中被视为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一种直白的文字,一般来说大家都这样认为。它与小说、散文不同,应用直接明瞭的话语将新闻事实告之于读者。但是,我认为在直白的基础上讲究一点含蓄与寓意,是新闻写作的至境。穆青等同志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有两段描述,实在是好.一段是写吴吉昌大病初愈走到村头:“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时候,吴吉昌拄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这段描写,显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完全是一种拟人手法,十分含蓄地告诉我们,吴吉昌与宁折不弯的棉苗一样,又挺了起来。又如林彪爆炸后,吴吉昌得以复出,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地与另一老贫农一起去给棉苗守夜,这里又有一段描写:“涑水河畔一片  相似文献   

4.
比喻比拟法:这是把抽象的数字,用形象的事物作比。在这里,运用比喻是用某些等量的形象东西比较其数字,而比拟是把数字拟做物来表达。一般地说,孤零零的数字不好懂,也不好记。如果用群众熟知的事物作形象化的比喻和比拟,既可克服罗列数字带来的枯燥、单调之感.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有条消息的导语写道:“闽北著名风景区泰宁县金湖里一处乱石堆上,最近发现一只罕见的特大鳖鱼。这只鳖鱼身长130厘米,宽80厘米,鳖头亦长达24厘米。”由上述三个数字组成的鳖鱼究竟有多大呢?在读者的头脑里仍然不具  相似文献   

5.
拟人化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许多寓言、童话都是用拟人手法写的。所谓拟人化,就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于外界事物上,使之具有人格化。因为这种方法是将物拟作人,故称拟人化手法。拟人化手法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方法,和修辞学中讲的比拟、譬喻是两个范畴。修辞学中讲的比拟、比喻是修饰语词的方法。我们这里讲的拟人化写法是贯穿新闻写作全过程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个语言加工问题。虽然记者、通讯员在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新闻时,离不开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但在一篇新闻作品中出现几处或十几处比拟和比喻,  相似文献   

6.
英语修辞格源远流长,是英语语言的精华部分所在。英语修辞格出现在各种文体之中,英语新闻也不例外。新闻英语运用各类修辞格增加了其新闻语言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无论从标题到正文都具有新颖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将新闻语言中的修辞格恰当地转换成令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也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绽放着许多绚丽的智慧之花。在作者独有的妙语、幽默、警句中,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段,其中运用得最多而又最深刻的,要数比喻手法的运用。《围城》中的比喻,往往和通感联在一起使用,在一个比喻里获得多种修辞格的效果。通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又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其特点,是调动人们的多种感觉,将其彼此沟通起来,藉以补充、丰富人们的想象力,达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形象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的效果。将通感作最系统的评介,在我国也是钱钟书先生。他曾在《通感》一文中征引了大量中外诗文中通感现象的例子后得出结论;“在日常经验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渊博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作过种种譬喻:滔滔东去的大江、一望无际的海洋,等等。而我特别欣赏将其比拟为:澄明无际的夜空镶嵌着周流闪烁的群星,因其特别传神。如果我们采用此一比喻系统,就会发现,天汉间格外璀璨夺目的星座,古来称之“文星”,又名“文昌星”、“文曲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现今的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是汉语的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应用语体、科技语体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涉及广播语言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以广播稿中的修辞格为研究的材料,因而对广播语言的运用、对广播稿的修辞不能直接起作用。广播工作者翻开现今的修辞学著作,修辞格部分看到的大都是诗歌、小说、散文、政论文的例子,很少能找到几例广播稿的  相似文献   

10.
②频繁地运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格,使容易枯燥乏味的言论富于灵动而有生气。在这里,既有排比的段落,排比的句子,还有一个句子中排比的词组。这一多种形式构成的排比,使其固有的那种恢弘气势得到更集中的展现,从而给言论注入了一种穿透力。例如,“广告,将贵厂产品‘广而告之”罢了,硬要弄到‘轰而告之’,弄到‘民怨沸腾而告之’,“鸡犬不宁,市场的交通秩序大乱而告之’,怕就会要走到事情的反面去了。”此处就把这篇《大有大的坏处》的主题一气呵成地揭示出来不能不令人神动心摇。比喻,在这里运用得出神入化也是所在多有,难…  相似文献   

11.
(二)在新闻中,增强事实生动性的修辞方式是很多的。常用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喻、比拟、借代、转换、对比、映衬、摹绘等等。下面,着重对其中的比喻、比拟、借代三种修辞方式的特征、修辞效果以及在新闻中运用的要求作些说明。一、比喻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喻体)来描写、说明所要表现的事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12.
前次,我们谈了比喻,现在,来说象征。比喻,是“以彼物比此物”,在作比时不仅要“取象”,而且所取之形象还要与被比的事物“切类”。然而,象征却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我们说“她可爱得像只小鸽子”,是比喻;但说“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便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这是因为前者是用“小鸽子”来比喻她的“可爱”,而后者的“鸽子”和“和平”却没有比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它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用于评论中,于叙事说理别有一番功效。请看一篇题为《不能“臃肿搬家”》短论: 近日,再次到一个企业采访,发现办公室里又增添了几名新人,他们有的在喝茶,有的在看报,有的在低声说话。我问厂长啥时候又“招兵买兵”,他却苦笑着压低声音说:“我整天为精简非生产人员动脑筋,哪有心思再扩军”这都是上头(指主管部门)为‘减肥消胖’放给企业的人员。这些人放进我们企业一是不懂技术,不会管理;二是以领导部门下来的自居,谅你企业在人事安排也不敢‘太不像话’。”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有个叫“五花八门”的栏目。“五花八门”的出处在哪呢?“五花八门”原是指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阵”与“八门阵”。现代一般把它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五花”就是: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相似文献   

15.
一 许多修辞格可以根据其内部特征再分为若干小类.比喻格一般也分为明喻、借喻和暗喻,尽管后来有不少学者又列出了诸如较喻、否喻、博喻等多种比喻形式,但仔细分析其实它们均可归入到比喻的三种基本形式之中.  相似文献   

16.
标题的比喻     
标题的比喻张照庚标题即文章的题目或名字,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标题的英文是headline,含有“行列的为首者”或“第一道界线”的意思,说明它是文章的为首部分,读者将最先接触它。由于标题的重要和引人注目,人们赋予它不少形象贴切的比喻。标题犹士。文...  相似文献   

17.
要把人物通讯写得生动感人,关键之一是记者要善于捕捉与处理好那些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人细节。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有时可以胜过千言万语。穆青等同志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文化大革命中,以植棉闻名的劳动模范吴吉昌被打成“黑帮”,连搞植棉试验的权力也被剥夺,他只能每天去村外割草。一天,他看到邻村北街大队的棉花正在疯长,他很想去提醒社员们,但想到自己的处境,又犹豫了。直到第三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凑了过去,社员们用同情和关切的眼光看着他,沉默着。半晌,吴吉昌好象  相似文献   

18.
陈红 《新闻世界》2012,(11):89-91
修辞学历史悠久,传统的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语言符号。视觉修辞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视觉修辞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视觉传播中的修辞规律。平面广告是所有视觉广告的基础,通过研究平面广告中视觉修辞的使用情况,有助于探寻视觉元素的组合配置技巧和方法。本文主要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的部分获奖平面广告为例,探讨视觉修辞中几种较常用的修辞丰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和示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报队伍的异军突起,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报质量这一问题也就无可争议地摆在了办报人面前,其中,在编采好稿件的基础上,精心制作好文章的标题,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标题在文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有人将标题比喻成文章的“窗口”,比喻成文章的“旗帜”,比喻成文章的“眼睛”,确实都不过分。以“眼睛”为例,登载文章的版面(特别是一版)就好比是一张脸,标题就是脸上的眼睛,如果明亮  相似文献   

20.
(续上期“新闻美学的种种表现》④表现手法美。新闻报道要讲求表现手法,通讯与消息相比,表现手法就更多了。如果说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通讯表现的主要手法的话,那么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拟人拟物等等修辞手法也经常被记者们使用。请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的暗喻美: 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茅。就在这时候,吴吉昌拉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传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