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不仅体现在他对国民性批判的视角与指向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对民间文化中的民主性、原发性因素的挖掘与发扬上.批判与眷恋、决裂与回归等复杂情绪都从他对农民形象的深度刻画、对乡村纯朴人伦关系的诗意描绘与对童年的深情回忆之中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的小说是很独特的,而其讲述"故乡故事"的创作姿态,却是二十年来不曾变化的.文章从成长记忆、个性内质和文学背景三个角度力求全面解读其小说乡土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品中所显现的那种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故乡、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鲁迅的乡土小说是对中国农民深厚情感的真挚流露,我们称鲁迅这种情感的流露为"农民情结"。从其小说农民形象的画廊中可以看到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背负生活重担、满怀忧郁的闰土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情景,同时也不难发现鲁迅对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深层次的探求。  相似文献   

4.
研究乡土情结对贾平凹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是其乡土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形成贾平凹作品乡土情结的因素包括秦文化熏染、“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三个方面。它们构成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审美支点,促使他爆发出一系列创作灵感.取得巨大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5.
6.
河南现代作家的乡土情结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一大批作家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本文试从中国现代社会的阶级构成、革命需求以及作家本身的心理动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审视河南作家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7.
乡土情结     
柯灵 《课外阅读》2006,(2):30-31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朝文学作品的梳理,会发现在战乱频繁的南朝社会里,文人们除了以文学来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外,由于血缘关系,他们还常常以文学来关注自我家族,表现出强烈的家族意识和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9.
“文学”,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乡土”,一个不变而永恒的皈依。将“乡土”寓于文学之中,沈从文虽不是独创,却是全新的,其独特的乡土情结,值得后人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10.
乡土情结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1.
童年情结是鲁迅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情感愉悦和精神创伤等丰富文化内涵,是鲁迅所精心建构的绚烂多彩的艺术世界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童年情结是作家理想人格的诞生地与出发地,是我们探寻鲁迅心灵成长轨迹的清晰的路标.  相似文献   

12.
鲁迅情感心理中的父亲情结决定了鲁迅创作独特的审美选择,构成了其创作的独特的乡土情感和两极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家族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流露出的家族文化情结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他塑造的诸多经典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情理对立的悖论式存在:即对家族既依恋又背叛;既寄予希望又绝望;既出走又回乡.正是由于鲁迅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透视出作家反思批判家族文化的复杂意绪,形成其小说世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儿童学理论批语以及翻译介绍外国儿童学作品等方面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仅就其“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学观予以观照,探讨这一理论观念的深刻性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从鲁迅创作的历史溯源和时代背景出发,运用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鲁迅小说的话语。鲁迅通过对封建社会本质的透视以及对人物生存空间和命运的展示,表达了反抗精神和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选择受到社会、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操纵。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对拟译本、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标准的选择与他的化、政治立场紧密相连。鲁迅在翻译过程中的诸多选择符合近代中国化转换的历史要求,折射出鲁迅建构新化的总体目标,因而本身也是一种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鲁迅的文学史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对文学史这一学科的开创和发展的功绩甚大 ,其独特的文学史评价标准对今天的文学史学建设仍极具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教育思想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体现出了大教育的视野,他将教育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教育的目的观上,他以实现个性、群体的自立为逻辑起点,以立人为根本的目的;在美育观上将美育和培养“完整的人”联系起来。这些都使得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了超时代性,具有了重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鲁迅的早期文言论文以及“五四”前后创作的杂文、小说的研究,揭示出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特异性:他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又对启蒙运动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表示质疑,对启蒙群体表现出一定的疏离。鲁迅的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原因是:他在加入新文化群体之前,就开始了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对封建的道德礼教和社会结构的顽固性以及中国人的国民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启蒙运动的乌托邦色彩和启蒙群体的分化充满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