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政制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  相似文献   

2.
北魏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主体是鲜卑贵族.中国古代王朝的高层政治贵族,在生活用度上有一个规律,往往是初时简朴,后期逐渐奢侈,其间经历了一个由茅茨到桂栋、土阶到玉砌的变化过程.作为北魏政治贵族的主体,北魏鲜卑贵族的消费也存在着这种前后变化,我们从大量的档案文献中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3.
庆父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庄公之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掉两个国君,后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遭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于胡女为二世皇帝。不久他又杀死李斯,自任丞相,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却被子婴诛杀。梁冀东汉大臣,其两个妹妹分别为顺帝、桓帝皇后。顺帝死后,梁冀与梁太后合谋,先后立冲、质、桓三帝,把持朝政近20年.他掠夺的财产相当于当时全国半年的租赋。公元159年,桓帝诛灭梁氏一家,梁冀自杀。  相似文献   

4.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简册业已被大量使用,文献资料日益增加。从形态上考察,简册即是书,但从性质上看,它仍然是档案。《尚书·金縢》中记载"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滕之书"。该"书"是指文件或档案资料[1]19。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的藏书开始向贵族与有阅读能力的读者开放。《史记·十二诸侯  相似文献   

5.
在各诸侯国混战、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孔子竭力提倡"礼""、仁""、中庸"的政治思想,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的礼乐制度。《论语》中对音乐艺术的记述,集中记载着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饱含孔子音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盟誓又称起誓,在神权崇拜的社会里,这项古老的制度带有监督、裁判的法律作用。盟誓制度起源于夏商时期,在周代比较活跃,在周初政治、军事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阶级统治及诸侯国建立联系、处理事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盟誓又称起誓,在神权崇拜的社会里,这项古老的制度带有监督、裁判的法律作用。盟誓制度起源于夏商时期,在周代比较活跃.在周初政治、军事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阶级统治及诸侯国建立联系、处理事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的传播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体制的主要依据。为了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最终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子构建了一个三级传播模式,这一模式由"法术之士—国君"、"国君—臣子"、"官吏—民众"这三个自上而下的层次构成,以君主集权为核心,用"法"、"术"、"势"加以严密控制,体现出高度一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左传七篇     
虞公出奔虞国国君的族弟有一块美玉,国君向他索要,他不给,想想又后悔了,说:“周朝有句俗话说得好,‘老百姓本来没犯法,有了财宝就犯了法’,我留着它有什么用,只能招来祸害。”便献了上去。接着国君又来索要他的宝剑。他说:“这样没完没了地要,最后便会要我的命了。”干脆起兵造反,结果虞国的国君逃亡到了共池地方。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相似文献   

10.
王传霞 《新闻世界》2009,(9):184-184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样的国君是明君。什么样的国君是昏君。魏征答道:“国君之所以能贤明,是因为他能兼听;之所以会昏愚,是因为他偏听偏信。”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以兼听防黯,终于创造出震古烁今的大唐盛世。  相似文献   

11.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是一处重要的周代国君贵族墓葬遗址,M2009虢仲墓是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貌等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类型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器物的形制、纹饰,系联铜器铭文,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虢仲的身份进行了考证。传世虢仲鬲器主虢仲即M2009墓主虢仲,为国子硕父鬲器主硕之父,器物年代较虢季氏(虢文公)子鬲稍晚,较虢季(虢公忌父)鬲稍早,在两周之交;虢仲墓出土的两类虢仲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的特点,其时代亦在两周之交;虢仲生前曾"受天子禄",其身份地位与两周之交时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相符,M2009墓主虢仲应即虢公翰。  相似文献   

12.
华阳 《大观周刊》2011,(30):160-160
高句丽阳原王继位之时,高句丽国内正处于剧烈的变化时期,国内政治斗争激烈,王权与贵族权的争斗、贵族集团之间的权利争斗上升为白热化的阶段,各个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残酷争夺,甚至上升为武力夺权,严重影响了高句丽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政治传播”视角,考察作为媒介的青铜器与周代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周代青铜器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传诸子孙、沟通人神与社交功能。西周时期,青铜器三大功能在形塑与传播王朝政治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青铜器沟通宗族成员与祖先及子孙,使得西周意识形态中“王家”和各宗族的关系得以世代延续,故而确立了该时期以“族”为核心的政治文化面向。同时,青铜器的社交属性使得王朝政治文化下渗、传播至广大贵族圈。春秋以降,青铜器的社交功能不断凸显,其所承载的政治文化逐渐从统一王权及宗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贵族的个人政治诉求借由青铜器这一传播媒介得到宣传。可以说,周代政治文化经历了从“族”到“人”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竞相争霸,礼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直至"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但"礼崩乐坏"并不是时代主旋律,各诸侯国在外交活动中仍然遵从礼制.<左传>作为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遵循礼制行事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5.
刘光裕  陈静 《出版史料》2004,(3):106-120
战国后期的秦国,是军事的巨人,文化的侏儒;与当时诸侯国特别是东方各诸侯国相比,秦国在文化上最落后、最保守。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依靠暴力手段推行自己那一套最落后、最保守的文化政策,弄得天怒人怨,民心鼎沸。  相似文献   

16.
古书解释说:亭者,停也,就是供人们休息之用的建筑。因此,亭在园林名胜中不可缺少。相传夏代即有启巫事。春秋战国时,由于各诸侯国间交往频繁,许多大道上都修建了亭,以供商旅、使者休息住宿2用。又由于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为了传递命令、通报军情等需要,亭这种建筑又被当作军事工程来修建,后来成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作亭障、亭候、亭燧等。亭还有传递文书邮件的功能,称驿站、驿亭等。古代“亭”何用?  相似文献   

17.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统治阶级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贵族取得政权以后,曾以满文作为国语国文加以推广和运用.因此,满文在清代近三百年期间,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仅以清代满文档案而言,其数量和内容是十分浩繁和丰富的,涉及政治、经济、职官、军事、调迁、屯垦、御外平内、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军事防御是古代都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东周时期,诸侯割据,军事征伐此起彼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荡年代.这一时期不仅诸侯国之间连年征伐,诸侯国内部各种势力的角逐也日益升级,甚笔达到出君、逐君、弑君的地步.  相似文献   

19.
书业内外     
据《大河报》报道,目前,文坛有不少靠哗众取宠和出卖个人隐私赚钱的人,他们摇身一变而成为写作人群中的“贵族”。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阿来认为,这群“写作贵族”在文坛产生了非常恶劣的示范效应,许多作家人心思动,跟风而入,如作坊生产般制造出大批毫无个性、毫无价值的“作品”。经典遭到蔑视,真  相似文献   

20.
刘敏 《历史档案》2007,(1):49-54
汉承秦制,其中也包括二十等爵制,应该说这是这个时期最富时代特色的政治等级制度,因古今中外的爵位一般仅与社会上极少数人,即上层贵族有关,而秦汉时期的二十等爵制却不同,它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特别是与身处社会下层的庶民百姓相关.但由于以前四史为主的传统文献史料,主要记载的是社会上层人物(帝王将相、贵族官僚)的情况,有关庶民百姓的记载极少,特别是有关他们占有爵位的个案史料更是凤毛麟角,且涉及的也非一般庶民,主要是贵族没落的后裔或原为庶民后封侯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