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撒收自如,张驰有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撒收自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讲授的内容能够控制有度,既要撒得开,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又要收得拢,把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它对教师提出了知识宽博、业务专精的双重要求。课堂教学中的“张”与“驰”既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关,更主要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情续调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张驰有度,学生才会学得有味,教师也才能教得有趣;也只有师生双方同时有了这种对课堂教学的认同,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撒收自如,张弛有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撒收自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讲授的内容能够控制有度,既要撒得开,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又要收得拢,把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它对教师提出了知识宽博、业务专精的双重要求.课堂教学中的"张"与"弛"既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关,更主要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张弛有度,学生才会学得有味,教师也才能教得有趣;也只有师生双方同时有了这种对课堂教学的认同,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我们提倡学生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之花,努力构建生成性课堂。要达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得开,收得拢”!  相似文献   

4.
一堂课要撒得开,也要收得拢,前人写文章讲究开头,体干和结尾的最佳方案,曾有过“凤头、猪肚、豹尾”,“豹头、熊腰、凤尾”之说,生物课堂教学也与此相通,开头要精彩,体干要实在,结尾要精典,生物课有个好的开头固然很重要,但结尾处理得体,更有感动人心的功效,即“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为此笔者仅就课堂教学结尾的运用技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易中置疑,激起波澜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就在学生准备“心安理得”地结束本课学习的时候,教师巧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如高中生物的“性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散文的特点就是“散”。这话有道理。不过,这“散”是指“形散神不散”:撒得开,收得拢,视野开阔,触类旁通。优秀的散文,常常寓意深邃,寄情高远,联想丰富,构思新颖,表现出“精鹜八极,心游万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气派;尽管写得恣肆汪洋,挥洒自如,但始终紧扣主旨,未曾离题一步,曲终一收,还能使人有“读之惟恐其易尽,尽之但觉其可思”之感。秦牧同志的名篇《古战场春晓》,这一特色尤为明显。作者站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回顾反侵略的昨天,援古征今,纵横交织,笔触饱醮  相似文献   

6.
放得开收得拢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的讲述大都能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所谓“放得开”,就是教师讲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时发挥自然,恰到好处,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所谓“收得拢”,就  相似文献   

7.
我们看问题、谈事情,有时候三下五去二,完了,没话说;有时候话又很多,没完没了,收不了场。前者,因为有话没有展开,视野不够宽阔;后者,明显又野马无笼头,能放不能收。都在展开方面欠一把火候;撒得开又收得拢,方是上乘。撒得开(一)先看课内的例子例1.写春天的美,你可以写一个人冒雨站在草地上看花。可是,朱自清他不这么写,《春》可以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而绘春部分,又可以分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迎春等五幅春之图,一幅春图就是一个描述的角度,平面展开。这也只是作者为了表述的方便,并不是说,花与风雨等一点不搭腔。比…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知识传授将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来自于接受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在授课时,把知识点,既能扩得开,又能收得拢,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把表象的知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识记。这一过程会产生知识的连锁性,这也正是教学拓展知识的有利时机。我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重点从分析环境描写人手,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描写烈日的酷热。文中直接描写烈日的笔墨不多,而是采用了"烘云托月"法,从侧面把看不见形象的事物,通过天气…  相似文献   

9.
要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如此,教课亦如此。如若平铺直叙,象小和尚念经那样,令人听起来索然无味,那就收不到好的效果。要想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关键在于教者把课教活,使学生听了有兴趣,思路打得开,拓得宽;在于教师善于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有节奏,放得开,收得拢。 如何把课教活?没有固定的模型。如果说有规律的话,那就是要针对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  相似文献   

11.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活”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一点是教师应注重“放”。教师“放”得开,“放”得恰当,学生就学得好、学得牢固。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无拘束地去说、去做、去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学离不开“提问”、“讲授”、“启发”、“训练”。但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却不能仅仅满足于有提问、有讲授、有启发、有训练,还要看能否问得妙授得清、后得开、练习得活。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几乎每节课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好。所谓问得妙。就是所提的问题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探求历史知识的积极状态之中。讲授是关键阶段,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所谓接得清就是指在教学中既要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又要照顾到内容的相互联系与过渡,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系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将语文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确定所探究的主题。这样学生才会人人参与,积极性大增,各种创意喷薄而出。但要注意,放得开,也要收得拢,不能一味求“活”,而不求实,要尽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兴趣等聚焦到主题上来,既保护积极性又要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一点是教师教学时应大胆“放”。教师“放”得开,“放”得恰当,学生就学得好、学得牢固。一、“放”开让学生尽情地问在教《荷花》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学生提出“…  相似文献   

15.
作者围绕近几年课标卷的试题,从探究角度入手寻找解题思路,使学生面对开放性试题,放得开、收得拢,提高解题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初为人师,本以为师范院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对于教小学生是绰绰有余。然不知学生的脑袋里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做到撇得开,纵横自如;收得拢,聚意点睛,靠已掌握的仅有的知识或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曾被学生将过军:一次上欣赏课,听的是一首比较低沉的音乐,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是演奏家将选择怎样的乐器来演奏?答案较为集中:大提琴、低音提琴或者钢琴低音,但却有一个不同的声音:“我认为可以用二胡的爷爷。”一个始料未及的答案,乍一听以为是这个孩子故意捣乱,经追问才知,其实他只是想说:用比二胡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用真情感染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动。使思品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一、捕捉“生活现象”,感悟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亲近感。从而使学生明白书中的道理其实就…  相似文献   

18.
写文章应该放得开、收得拢。所谓放得开,就是要思路开阔,想像丰富,选材广泛,不拘泥于眼前的、平常的生活小事,也不拘泥于事情本身就事论事;所谓收得拢,就是所用的材料看起来很散很杂,但实际上它始终有一根线贯穿着、统辖着,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立意是深厚的。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联想,才是大度、有才气的表现。可是,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有不少习作小气得很,写来写去,总是那么一点点事,写得既不广,也不新,非常拘谨、局促,像一块没有发酵好的僵心面包,读起来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下面这篇习作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侣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我们提倡学生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来激发学牛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之花,努力构建牛成性课堂.要达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得开,收得拢"!  相似文献   

20.
凡事要讲效率,语文课堂教学也无例外。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有一个“收”与“放”的问题。所谓“收”,就是指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要吃得透、收得拢;所谓“放”,就是说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教得活,放得开。 一堂课的优劣,和教师的备课有直接关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