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春话年     
春节是我国民间古老传统的佳节。农历正月初一为“年”,这在我国已经流行了3000多年。起初叫“稔”,古代的辞书都把它放在禾部,以寓谷禾丰稔之意。《谷梁传》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说是收成好,大有年,就是大丰收。年的初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管谷的生长时期叫“年”,一熟为一年,所以古文上有“年,谷熟也”的记述。“年”这个字也表示五谷丰登的意思,获得丰收就叫有年。现在人们把农业上的收成叫做“年成”,道理也就在这里。所以,春节就成为我国最盛大和热闹的节日了。 还有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年”是古代一种凶猛无比的怪兽,每逢腊尽春来,“年”因食物发生短  相似文献   

2.
年的古写上半从“禾”,下半很像一个“千”字。禾是庄稼,千是人字的变形,禾与千重叠像人负禾的样子,表示一年一度的丰收。禾熟是年字的初义。由于庄稼一年一熟,年又有了“一年”“过年”等时令意义。《通雅》说:“禾为年……年取禾一熟。”这也与《说文》的说法相同,“年,禾熟也”。不过,正楷的年字,已看不出禾与人了,从甲骨、金文以及小篆体中,还可清晰地看到禾与人的字形结构。除此,还可以从“年成”“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大有年”等语词中,细细体会,揣摩出年与禾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秋”的含义丰富,有庄稼成熟、秋季秋天的意思。如“麦秋”,麦子成熟了;春种,秋收,“秋”就是秋季、秋天。由于庄稼成熟与秋季都是一年一次。故而“秋”又可引申为“年”,如“千秋万载”,还可引申为重要或不好的日子、时候,如“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4.
鲁洁 《中国德育》2008,(4):94-94
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要成为一个人不但要经历第二次生成,而且还必须去“做人”才能真正成为人。“做人”包含着深刻的意思:第一,人要意识到自己是个人,自觉按照人的样子去“做”才能成人,“做人”是人的一种目的性活动,是主体意识支配下的活动,而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客体性的运动,“做人”就是要把自己当作人来看待,把“做人”当作目的来追求:  相似文献   

5.
对《赤壁之战》一条注释的商榷江复兴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有“悉浮以沿江”句,课本注为:“把(战船)全部沿江摆开。浮,泛,开动船只的意思。”这里,将“沿江”当作现代汉语的“沿江”解,把“沿”当作介词看待,是值得商榷的。《说文解字》曰:“沿,缘水而下...  相似文献   

6.
兔子与马     
马种了一片庄稼,长势正旺。一天,它坐在地头休息,一只兔子走进了它的庄稼地。马忙起身对着兔子喊:“别再走了,看你把我的庄稼踩坏那么我的庄稼踩坏那么多!”兔子听见马的喊声,再往脚下看看,便想从原路走出庄稼地。马又喊起来:“往后走,不又要踩坏庄稼吗?”兔子又想往前,马急得跺脚:“别往前走呀!”兔子愣住了,傻傻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马见状,赶忙跑进庄稼地,把兔子背了出来。“这下没事了!”马长吁了一口气。兔子拉着马回头看马蹄践踏的庄稼,说:“这不更糟!”简评人往往对自己毫无自知之明,对别人的缺点,却看得那…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从古汉语中找出规律,运用比较法是一条较为可靠的途径。比如“以为”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在“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齐桓晋文之事》)中,“以为”与现代汉语的“认为”相当,全句可译为“邹国人与楚国人作战,那么,您认为哪个得胜”;在“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梦溪笔谈·雁荡山》)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简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它作为(当作,当成)”的意思,全句可译为“山顶有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精华的核心是“仁”。“仁”的涵义,孔子自己解释是“爱人”。“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如果说仁的第一层意思(爱人)是把别人当作人的话,仁的第二层意思(克己复礼)就是把自己当作人。因此仁就是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熟透的西瓜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颇有趣。说采摘下来的西瓜有三种类型:生的、熟的和熟过头的,如把它比作人,这生的就是“天真”,熟的就是“成熟”,而熟过头的就属于“世故”一类。的确,熟透的西瓜最能“迷惑”人,它外型圆滑,且有几分光泽,但少有分量。你说它生的,它早已熟了;你说它熟的,对不起,瓜瓤干巴巴,缺乏水分。倘若不识货者不慎购买,则观之可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置之可怕,搁置时间长了,恐怕要内心腐败,流出污浊之水,令人顿生厌恶。把熟过头的西瓜比作“世故”,真是再贴切不过。不管是“世故”的西瓜还是“世故”的人,其内在的质量总是属于一路货,…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到潜江中学去听课,高一的几个学生围住我,就《胡同文化》一课提出了3个疑点,我的回答不能令学生满意,特就教于汪曾祺先生。第一个疑点:学生说,写胡同居民安土重迁那个自然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他们说,一个人只有一辈子,哪有几辈子的我说,这里说“几辈子”读者一下子就能想到是连同这个人的儿孙们。语言是传达意思的,只要读者明确是什么意思也就够了。学生说,不用“几辈子”用“几辈人”不是更明确吗用“几辈子”还容易使人联想到“人死后又托生”这样的迷信说…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说,对人生,我不是看得很乐观。他说,年儿好过.月儿好过,日子难过。这每一天它都难过,这每一天每一天都得要过去。……对人来说,小段小段的,它有它的欢乐在里头,但总体来说它不是欢乐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吧,我看过托尔斯泰有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原话不是这样的,“我们都诞生于爱的。”(《贾平凹谈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月迹》正是写出了人的“小段小段”的欢乐,也写出厂人的“诞生于爱”。  相似文献   

12.
“意思”这个词可真有意思。它不仅含义丰富,要是用得好,还能够使行文活泼生动、妙趣横生。“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就有这样的台词:“每个月您得给我们哥俩意思意思,别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到时候可就没有意思了。”你看,这里出现了五次“意思”,而这些“意思”的意思却各不相同,体现了老舍先生驾驭语言能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幽默与诙谐。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文中.“孰”的用法较为普遍。要弄清“孰”的用法.还得从源头说起。“孰,食饪也。”(《说文》)亦作“熟”。会意字。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  相似文献   

14.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语教材一年级上册“梦想”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乌龟掉下来后会想些什么?学生由己及“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它很难过。有的说它很失望,还有的说它很痛苦,大多是围绕“难受伤心”的意思谈的,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它很高兴。”这个“不和谐音”一下子引来了全班学生的哄笑,那一瞬间我也感到不解:难道学生未学懂?我顺势追问:“它高兴什么?”  相似文献   

15.
王冕解谜     
元朝著名画家王冕,小时候给财主放牛。年底领工钱时,财主却说:“你如果能解答出我的一个问题,我就把工钱给你。” 王冕说:“你问吧。” 财主得意地出题:“从前有伙穷人在锄地,挖出了一块玉璧。他们把玉璧砸碎了,一人分到一块。可是他们却不懂,这块价值千金的玉璧一旦砸碎就分文不值了。结果,这伙人仍旧是两手空空。这个故事谜,猜一个字,你C猜吧!” 王冕说:“你说的是‘穷人分宝贝还是穷’的意思,这不是‘贫’字吗?” 财主只好把一年的工钱付给王冕。 王冕在财主家放牛,受尽折磨,早就不想干了,于是趁机说…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的“位”与“为”白雨前一个时期,常听人们谈论成人教育的“位”与“为”的问题,受到启发,在此也想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有的同志说:“有为才有位。”意思是说,一项事业、一个部门,只有在有了作为之后,才会有你的位子。成人教育也是如此,要想有位子,先...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堂长方形周长的新授课,教师板书“周长”并在“周”字下标记后的一个教学片段为:   师: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周长”,按你自己的理解,你认为“周”是什么意思 ?  生 1:“周”是周围的意思。   生 2:“周”是一周,也就是围一圈的意思。   师:说得好 !“周”在这里既含有“周围”的意思,又含有“一周”的意思。如果让你把课桌面围一周,你怎样围呢 ?(学生用手划出围的方法 )  师:刚才大家都是从课桌面的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沿着它的四条边围了一周,又回到这个点,如果不从边上围,或围半圈,是不是围一周呢 ?  生…  相似文献   

18.
Pictures     
经幡(藏语:“rung-rta”)“rung”是风的意思,“rta”指马,所以它有另一个更形象的名字:风马,把风当作传送经文无形的马,这似乎更加形象贴切。  相似文献   

19.
第二课时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生1:更羸是射手。生2:更羸是猎手。生3:更羸是能手。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生:是“人”的意思。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生1:更羸是射箭能手。生2: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说到射箭能手,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里都写过,有一个叫…  相似文献   

20.
释“菜”     
先民最初采集野生蔬菜以补充食物之不足,这可由“菜”的造字结构中得到启发。“菜”字从草采声。“采”即采拮之意。《说文&;#183;艸部》:“菜,草之可食者。”又《说文&;#183;食部》:“谷不孰为饥。蔬不孰为馑。”郭璞《尔雅注》:“凡草菜可食者名日蔬。”可见蔬菜原是可以补充食物之不足的野生“草菜”。通过采食野菜,先民逐渐发现它们能增加食欲、调剂味道,并积累了栽培蔬菜的经验。古代种植蔬菜的历史可能和种植五谷的历史一样悠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