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及作品的意义生成和作者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传统文艺理论认为,"知人论世"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基础和关键,因为读者的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准确破译作品全部意象的基础之上,而意象的形成又是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外化,因而,阅读的第一步是探究作品产生时的真实背景.……  相似文献   

2.
《再别康桥》作为新月诗派著名大家徐志摩先生的代表作品,因其蕴含的真挚情感、流畅华美的音调、浓厚的古诗韵味、圆熟的写作技巧等,一直被选作高中语文课程,受到相关教育者及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康桥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对母校的怀念、对过去的告别及对爱情憧憬的多个主题。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洪流中不可错过的精彩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坛。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非"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莫属。他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一如诗人那灿烂的人生也闪耀在漫长的诗史中。《再别康桥》因其真挚的情感、流丽的音调、浓郁的诗味等艺术特色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对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的情感指向,推究起来可归纳为两类:一是"怀  相似文献   

4.
王虎森 《湖南教育》2008,(12):37-37
《囚绿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课)一文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小问题:“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在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上,答案是这样的:怀绿其实也是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相似文献   

5.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初、高中语文教材都有收入.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参(七年级下)认为: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园,他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自由、最幸福的生活,<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表现了徐志摩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了"五四"民主精神.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第一册)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没有什么重要的思想内涵,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有强烈的共鸣,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因此,这篇诗作的课堂教学重点是诗歌形式美的体验和欣赏.  相似文献   

6.
《再别康桥》的情感意蕴自其问世就难有定论.孙绍振认为本诗没一点世俗的失落感和痛苦②,严家炎认为此诗“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③,其实这只是徐志摩创作个性及“理性节制情感”创作主张的体现,全诗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惆怅感伤的氛围里.联系康桥情缘对诗人的影响,创作此诗前后他的人生经历、情感状态及诗歌选景用物的特点,笔者认为本诗情感表现为一种心口错位:表层似乎很潇洒、超脱,内蕴却是深邃的忧伤.  相似文献   

7.
8.
1931年11月22日上午,一架飞机超越了泰山高岭,再过几分钟就要降落到济南,便降低机身在浓厚湿雾中寻觅机场,不想“訇”的碰了山崖,着火翻滚到山脚下,于是现代文学巨星徐志摩乘坐此机罹难。他死时门牙已撞尽;额角上一个大洞,这显然是他的致命伤;眼睛微张——他不愿意死。在他短暂的35岁年华中,给人们留下了一本厚厚的诗集和几本厚厚的文选。这些遗著中,贯穿着徐志摩毕生的“单纯信仰”,那便是爱,自由  相似文献   

9.
《海南教育》2013,(5):47-47
<正>《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是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诗歌。诗人曾经留学英国,在康桥大学读书。在那里,受到英国文明的熏陶,诗人确立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确立了自己爱、自由与美的人生观,但国内的军阀混战以及恋爱的失败,使他倍感失落,以致他的康桥理想破灭了。康桥,今通译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告别母校的之作,笔者以为它是写惜别恋情的。  相似文献   

11.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有着优美的意境 ,有着高超的技巧 ,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赏析此诗 ,应从意境着手 ,才能把握全诗的思想和艺术  相似文献   

12.
诗题解读:初看诗题——再别康桥——即包含意蕴。康桥之译胜于剑桥,中国人对"剑"与"康"是有基本的心理判断的。"再别",有故事性,其前定有一别,现在又别,内心若何?令人猜想。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再别康桥>的意境、艺术特色进行了赏析,并简析了形成作者诗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蒙丽 《现代语文》2010,(11):124-12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体会诗歌章法、节奏、韵律,感受新月派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不是一遍两遍就能真正读懂的。但是,每读一遍《再别康桥》,你都会为诗歌所织就的缠绵悱恻的情韵所感染,你都会为诗歌所勾勒的依依惜别的形象所陶醉。这就够了。读诗正要如此披文入情,感受诗情,这样才能由情入理,更全面地对诗歌进行审美,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一度沦为政治的奴仆的时代 ,徐志摩连同他的诗被评论家们有意或无意地束之高阁。当艺术东山再起成为主人的今天 ,徐志摩连同他的诗也就一同回归到诗国的殿堂而为万人所景仰。其《再别康桥》则如一颗奇异的钻石放射她那独特的自然的辉光 ,尤为世人所倾慕。下面 ,我们试从如下四个方面细细品味它吧。第一 :《再别康桥》具有诗所特有的动画之美。苏轼有一段评王维的名言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观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此言给人的印象 ,好像诗如画便是好诗了。这尺度适合于某些诗 ,尽管这些诗可算好诗 ,但决不适宜《再别康桥》 !因为…  相似文献   

18.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这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  相似文献   

19.
1931年 11月 2 2日上午 ,一架飞机超越了泰山高岭 ,再过几分钟就要降落到济南 ,便降低机身在浓厚湿雾中寻觅机场 ,不想“訇”的碰了山崖 ,着火翻滚到山脚下 ,于是现代文学巨星徐志摩乘坐此机罹难。他死时门牙已撞尽 ;额角上一个大洞 ,这显然是他的致命伤 ;眼睛微张———他不愿意死。在他短暂的 35岁年华中 ,给人们留下了一本厚厚的诗集和几本厚厚的文选。这些遗著中 ,贯穿着徐志摩毕生的“单纯信仰” ,那便是爱 ,自由与美。这种“单纯信仰” ,对人生秉持严格不苟的观照 ,对人心进行灵性苏醒的剖析 ,为生活开掘欢悦舒展的泉源 ,为情爱发出惊…  相似文献   

20.
吕李永 《学语文》2012,(1):22-22
文本需要细读,朱熹一再告诫后学:“字字与某着意看,字字思索过莫要只作等闲看过了。”(《朱子语类》)王尚文在《走近语文教学之门)中则说,细读“应当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要从微观中看到宏观,从部分中看到整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名篇,笔者咀嚼了一些不为人触的细微点,收获一些独特的感悟,请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