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面对半壁江山的高考作文,许多学生喟然长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材料,因为语文课本就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是不会运用材料,不会巧妙变通,以一当十.课文中的很多内容不仅可以用,而且可以一材多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2007,(10)
一、材料安排要贴近学生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应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探究这些材料。在教学中,我以为不一定非要用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可以用相近的却不会影响学生思维发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高考试卷中,发现不少学生对限制范围的材料作文不会立论,不会从分析材料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的学生看了几遍材料后,却不知道写什么好,甚至连个恰当的题目也想不出来;有的学生虽然想出了题目,可是怎样立论,如何开展议论,又搞不清楚.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多角度剖析事物、多角度立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创作的有关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课文所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少,并对学生阅读理解课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可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但如果课文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多,对文章的初步感知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且与理解内容结合紧密,可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合理地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学生优良的气质。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学生优良的气质。  相似文献   

7.
一、材料安排要贴近学生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应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探究这些材料。在教学中,我以为不一定非要用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可以用相近的却不会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材料。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如一次性杯子、牛奶瓶子、搅拌用的筷子(一次性的)等,这些材料随处可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使用时也能应用自如。  相似文献   

8.
看图写话是作文训练的一种最佳形式.对小学生进行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选择材料、结构文章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看图写话既可以解决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问题,又可以解决没有东西写和不会写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大胆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试验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难点。长期以来,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带来的后果是: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2.学生不会积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因为教师有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中生对材料作文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对这种训练方式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往往是看到材料后,不会分析材料,不会提炼较准确的论点,不知从何下笔,或者就材料写材料.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论点不鲜明,议论肤浅,缺乏新意.这种训练方式有没有基本的模式?回答是否定的,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要帮助同学们寻找一条看材料发议论的基本的模式,学生能按照这个模式,并能发挥其个性特长,就会写出较成功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中生对材料作文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对这种训练方式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往往是看到材料后,不会分析材料,不会提炼较准确的论点,不知从何下笔,或者就材料写材料.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论点不鲜明,议论肤浅,缺乏新意.这种训练方式有没有基本的模式?回答是否定的,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要帮助同学们寻找一条看材料发议论的基本的模式,学生能按照这个模式,并能发挥其个性特长,就会写出较成功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12.
笔者发现学生写作感到难以下笔的真正原因,不是缺乏材料,而是不会联想,不会活用材料,就好比拥有宝山却不会挖掘。"点石成金"就是要把石头变成金子,使学生临考时能有效地调用素材,快速地与作文或话题联系起来,巧妙地用上去。  相似文献   

13.
政治课“材料型论述题”重在考查学生能力.解答这类题审题最关键.如何才能审好题呢?对学生来讲.需要的不是空泛的原则,而是具体的方法作为政治课教师,只有先当一当学生,也动手做做题.个中滋味,才能尝到,也才能摸索出切实有用的方法.“材料型论述题”不同于简答题.命题者不会把观点和意图直露,这也正是引用材料的目的,是以材料为“水”.淹没观点之“石 ”,以增加取“石”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
王艳娟 《考试周刊》2014,(14):132-133
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会组织材料、不会倾听是学生在历史课堂讨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固有的传统思想、性格兴趣是影响学生讨论学习的因素,因此转变思想,拟定生动有效的题目,制定长效机制是促进学生讨论学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诠释、归结、评价、阐发──《杂文四则》对引证材料的分析方法山东莱西五中时松论证中只会罗列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杂文四则》一课,可以为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不少“法”的启迪,现整理如下,并试作说明。-、诠释:诠...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对作文的畏难情绪,统而言之,就是"不会写","没啥写". 如何解决"不会写"和"没啥写"的问题.我认为:第一,要抓住基础教学,就是以教材的例文为主要途径,教给学生一般的、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能帮助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契机,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采取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让学生大胆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就无创新可言。我在教学《毛细现象》这一课时,引入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把布条、铁钉、胶片和纸条的一部分放进水中,观察它们是否都会产生毛细现象,并让他们说说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水不会沿着铁钉上升?为什么水会沿着纸条上升?为什么水会沿着布条上升?为什么水不会沿着胶片上升?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升得较高?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升得较低?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听到老师们感叹改作文如受罪,埋怨学生不会作文.我理解这种心情.一来看好文章是享受,二来可以看到自己的教学实绩,把工作和享受结合起来,就不会觉得太疲劳.  相似文献   

19.
当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老生常谈"时,有学生不会观察生活、搜集材料的原因,其实也有老师没能给学生一个好的题材的原因. 什么是"好的题材"?好的题材就是能够引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当学生对题材有感想,有触动,才会文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学生的写作能够妙笔生花,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写出独具一格的亮点,从而使读者在看到文章的时候可以眼前一亮。如果学生只是对生活中的事情进行简单的陈述和描写,那样的文章是无滋无味的,没有个性和特点,不会呈现出熠熠生辉的光彩,也不会展现出栩栩如生的灵气。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要求学生立足文本,积累材料,由文本到名著,由课内走向课外,同时有条不紊地训练学生引用名言、注重细节、深化文句。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在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