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起党报做社会新闻这个话题,不少地市级党报编辑会说那是晚报和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事,与党报无关。因此,党报记只围着市领导转,不是采写会议新闻就是采写领导活动稿。这是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是对社会新闻的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4.
改进会议报道,不知喊了多少年,实际上收效甚微。许多会议新闻,内容冗长,枯燥乏味,充满官话、套话和八股腔,形式单调,千篇一律,令人厌恶。大胆创新会议报道,改变传统报道模式,是受众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对搞新闻的来说,会议多并不一定是坏事,会议是重要的信息源,是采写新闻的富矿,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开采好,利用好。  相似文献   

5.
赖龙光 《新闻窗》2007,(4):20-21
衡定新闻价值、选准新闻角度、发掘新闻素材,是新闻采写的三大基本功。 在笔者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感觉把握这三点至关重要。因为,不能衡定新闻价值,稿件就无法写,即使硬写出来质量也不高。不能选准新闻角度,稿件就写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新闻。不注意发掘新闻素材,写出的稿件就缺乏厚重感,达不到应有的宣传力度。显然,这三点是新闻采写中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7.
李晓东 《记者摇篮》2005,(10):48-48
新闻视角,是指采写者选择把握新闻角度的着眼点。在相同的新闻事件中,由于选择的视角不同,作者写出的新闻作品就会大不相同.表现出新闻价值也是良莠不齐、有高有低。因此,选择好新闻视角.是新闻采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对外报道中,选择好最能引起国外读者共鸣的角度,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9.
会议是丰富的“新闻源”,同时也有很多有待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新闻信息。会外生“枝”写新闻,就是在参加会议的同时,及时发现和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新闻。这类新闻,不论是会场内的发言还是会场外的活动、不论是会议前的准备还是会议后的落实、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不论是直接的事实还是间接的现象,都是会议报道所不能完全包容的。  相似文献   

10.
会议新闻是与各种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复旦大学尹德刚、周胜在其撰写的《当代新闻写作》中,把会议大体分为集会、工作会议和记者招待会三类。在当今新闻从业者中,有部分人认为会议新闻缺乏吸引力,因而不重视或忽视采写会议新闻。笔者认为,那种认为会议新闻无足轻重的看法是欠妥的。会议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常常占据了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会议对记者来说就是一个“新闻富矿”。但是由于多数会议新闻报道手法单一,为了报会议而报会议。记者往往只是照顾主办单位的需要,强调宣传功能,结果写出来的稿件八股味…  相似文献   

11.
作为较为新颖的新闻表现形式,体验新闻以其真实,现场感强,极具透视力和说服力而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青睐,前一段时间,山东《临沂日报》成功地组织了“体验在一线”的体验新闻大型采写活动,总结这一活动经验教训,借鉴一些报社的经验,我们认为采写体验新闻,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岩 《记者摇篮》2001,(6):33-33
社会新闻随处可以采写,但要采写到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是将新闻宣传的普遍规律应用于政协新闻宣传的具体实践,强调新闻性与宣传性的高度统一和有机结合。如何对会议新闻、人物新闻和观点新闻进行创新,掌握报道特点和采写技巧,本文从发掘新闻线索、选取报道角度、做好深度报道等方面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4.
吴允波 《青年记者》2007,(22):76-77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9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采写法制新闻。结合自己的工作,简要谈一下党报法制新闻采写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伟 《新闻传播》2013,(12):150
新闻采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新闻采写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新入行的记者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新闻采写方面往往抓不住重点,角度把握不好,同样的一条新闻线索,写出的新闻相差甚远。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名基层的新记者迅速成长起来,能够采写出有分量、重点突出、精彩的新闻稿件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采写体会,将之归纳为三点,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区县级电视台新闻采写工作,在对当前区县级电视台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采写工作实践出发,提出了电视新闻采写中必须遵守的原则。最后,从新闻采写工作特点出发,探讨了新闻采写的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中不仅要继续加强传统的采写手法和新闻文本形式,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建设,夯实基础,以适应网络媒体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本文结合自身新闻采写经验对新闻采写中的逆向思维进行简单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钟贤 《新闻前哨》2003,(9):70-70
经济新闻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经济新闻。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经济新闻的时代特征也越来越鲜明。同时对记者采写经济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在对经济新闻的界定、本质把握的同时,作为一名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新闻时  相似文献   

19.
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中,如何挖掘出不同的新闻,做到同一新闻不“同质”,在新闻落点、引导舆论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所关注的主流媒体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写的操作者——记者,采写“习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对新闻记者来说,采写时政新闻挺考验功夫。这样的新闻大多来自政府部门,涉及面广、影响巨大。采写不好,行文太庄重,语言不活泼。市民读着枯燥乏味,甚至读不下去。而采写的好,市民爱读,政府的政策又能深入人心。咋样让时政新闻更吸引市民眼球?站在市民角度采写时政新闻,是个好方法。把时政新闻变成实用新闻以往,进行时政报道的记者以参加会议、访问领导甚至拿材料为主。拿回来后,把材料或领导的讲话进行刊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