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本特教"是引领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人本特教"理念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模式、专业设置方面论述其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重点大学制度是一项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发展的重要制度。它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价值为本位,通过建设重点大学来满足社会需要,但其不合理性是不能把重点大学当成学术组织来建设以及忽视整个高等教育竞争的公平性原则。重点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的转向不在于选择学术价值本位还是社会价值本位,而是要"制造"出两者之间的价值冲突,为此需要重构重点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各方参与力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之对应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也由学术取向向市场化取向发展,形成了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及人文与功利相统一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折射了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无论怎样发展,高等教育始终不能偏离其最本质的精神与理念。  相似文献   

4.
唯科技化与专业化价值观导致高等教育丧失了对终极目标和意义的追寻,高等学校异化为工作技能"训练所",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思维模式的片面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单向化。"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生命活动的完整性,其核心是尊重人的发展潜能,同时使"学生—社会—人类—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基于此,大学需要反思工具性价值取向,重建大学的批判功能;以"全人教育"理念重构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文化校园",实现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5.
大学自主是近年来政府在分权范式下所采取的一项颇具普适性和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政策,其核心价值凸现的是新公共管理的市场意蕴.要走出"市场取向大学自主"给大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应该从新的理论向度出发,用治理理论超越和整合"市场取向大学自主"的源头--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构大学自主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合作、共治、平衡成为治理中大学自主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大学德育文化的逻辑前提、现实基础及价值立场。当前,大学德育文化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灵活性,但现实德育文化中生命精神几近“空场”,使得“以德化人、以文育德”的德育文化意旨尚未真正实现。面对大学德育文化回归生命的实践诉求,重构彰显生命精神的大学德育文化内容体系,构建和谐的大学德育文化生命主体关系、打造大学德育文化环境,拓展生命实践活动、营造大学德育文化风尚,基于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开展大学德育文化成效评价,是促进德育文化与生命教育通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西部散文不仅仅是一种地域存在的命名,它更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祈向的范畴.西部散文作家饱含着一种"边陲意识".这种边陲意识包括西部生命精神的膜拜与张扬;精神家园的皈依与探索;文化价值的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也是使人学会“成事”的教育。“成人”与“成事”是人之生命价值所在。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现代大学的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自由精神决定了高等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并揭示了高等教育对建构生命意义的巨大作用。放飞生命是大学精神之时代主题。生命自由的前提是生命自主,高等教育是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张扬的动力源泉和理性工具,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为生命花朵的绽放预备了肥沃的土壤。生产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之一,通过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并进而使人力资本转化为人才资本。高等教育既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庄国萍 《教学研究》2007,(4):303-307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面对我国大学精神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核心,培育大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打造和谐校园,将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校并轨招生及教育成本分担理念的推行,高校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贫困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取向的发展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过程中,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失位现象.文章从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构贫困生价值取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残疾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不足、考试招生和资助政策不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单一、无障碍环境建设薄弱、残疾毕业生就业或继续深造困难较多等问题,提出调整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专业课程和无障碍建设、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历史积淀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大学精神涵括自由、民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批判、创新精神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和大学职能的扩展,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了消解危机,其表征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学术失范日益凸显、人文精神渐趋衰微。鉴于此,欲重塑大学精神,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与评价的价值取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试与评价存在着严重的“唯文凭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终身教育理念相悖。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价值取向的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因素。重构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与评价的价值取向,需要树立正确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观,建立新型的教育评价模式,并进行考试改革。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转型与不断加剧的高等教育变革使大学教师在对"主我"与"客我"关系的道德调节中出现了自我伦理异化,它影响着高等教育内部整体关系道德调节功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社会现代化中价值观的转向、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教师自我实践与反思重构大学教师自我德性伦理,实现对自我和谐关系之网的良好把握.使自我回归生命之本真状态,成为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实践存在着的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亟需对学前教育价值进行审视和反思,探索学前教育价值的实践策略.实现教育价值的重构可从生命教育视野对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内容、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评价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6.
当前,重视大学的育人功能、回归大学的本质属性已经充分反映在国家政策层面。以教学、学生为中心是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价值选择,然而,在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官本位、工具理性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大学偏离了育人本质。教学、学生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内核应贯穿于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以此来激发大学发展内在动力,构建大学价值理性,恪守大学文化理性。  相似文献   

17.
谈当前大学师生价值取向的偏误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市场经济影响,目前许多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误.具体表现是:学生以职业为目标追求,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教师偏重科研和著书立说.价值取向重构的对策是树立正确的高教观和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与大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价值取向的确立,是学校教育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选择、确立和实践的过程,应先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而确立,并形成共识。针对当前特教学校存在的过度关注学生生理障碍,忽视其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等现象,研究认为,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是特教学校的应有之义,更是其教育价值取向的起点和终极目标。文章阐述了特教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重构的基础、核心及目标等问题,并就价值取向重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的是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教师或学生)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一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是选择一种课程价值的倾向性,那么大学课程的价值基础是什么,该如何选择,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一、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概述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关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几乎可…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舶来品属性、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社会使命感、古代书院教育留下的文化学财富,共同造就了中国大学独具不断追寻“大学精神”的本土化传统。尽管受到载体与形式不断演进的影响,“大学精神”经历了感召大学人、促进道德教育以及提升大学声誉的功能转换与价值繁衍,但诸如求真、包容、自由以及使命感等却已然成为大学精神的核心诉求。相应的,在“大学精神”日益担负起推动社会精神与文化进步等新使命的当下,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对于中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独特价值,使之成为为每一所中国大学所共享的文化财富,我们对大学精神的追寻便需要经历从“培育”到“传承”的实践取向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