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江流域氵米水之滨,是一个经济社会较为全面发展的县。攸县,以水得名。《水经注.氵米水》谓攸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自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至今已有2 208年的历史,现辖30个乡镇。今按山系,将该县4个乡镇的地名文化意蕴,作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2.
对《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句中“二川”,高中《语文》等多种书都注释为:“指渭水和樊川。”而徐应佩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则注为:“当为丰水、氵穴水。” “二川”究竟何所指 ?   首先,要弄清楚“渭水、樊川”与“丰水、氵穴水”的“身份”及其关系,尤其“樊川”。   樊川,《最新中外地名辞典》 (葛绥成编,中华书局印制 )释为“水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杜陵原下,为水支流。”《水经注·十九·渭水》“南有氵穴水注之,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可见,樊川是 (jué即氵穴 )水上游支流。   对水,《辞源》释为“…  相似文献   

3.
游水考     
游水,在历史上曾是联结江苏东北、山东东南的一条重要河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载,清人杨守敬《水经注疏》有详注。游水流向,据记载是自南向北,为淮河下游分出来的一支沿海河流,切割了历史上海属四县许多东西河道。但是据《水经注》,游水经山东利城(今临沭县)至江苏赣榆县纪鄣入海,即从海拔3米左右的苏北平原流至海拔三十米左右的鲁东南低山丘陵,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今笔者根据史料,对游水略加考索。古今关于游水,说法不尽一致。一说:游水是淮水一条支流。《水经·淮水》:“淮水于淮浦县枝分,北为游水,游水又北迳东海利城县故城东,又北历胸山西,又左迳琅琊计斤县故城之西,又东北迳  相似文献   

4.
南朝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按武陵,郡名,七县指临沅(今常德县、市地)、沅南(今桃源县地),汉寿(今常德县地)、龙阳(今汉寿县地)等处,都在洞庭湖西部,这一带早就以产好茶出名。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岳阳有(氵邕)湖之含膏”,为天下名茶。(氵邕)湖,一名翁湖,在岳阳县治南。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氵邕)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氵邕)湖茶,李肇所  相似文献   

5.
朝阳寺遗址是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一处战汉至北朝时代城址,城址遗迹现残存东城墙一段,城内遗物以泥质灰陶残片为主。朝阳寺遗址经考证为《水经注》中记载的雍洛城,“雍洛”之义为漯水之塞。  相似文献   

6.
在一片开发祖国中西部地区声中 ,可曾想到四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时代 ,这个中西部地区 ,就曾有过相对的繁荣。由繁荣到滞后 ,由滞后到繁荣 ,这是历史的必然。《山海经》从祖国中部说起《山海经第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 ,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 ,临于四海之上……丽麂之水出焉 ,而流注于海。”《南山经》居于《山海经》十八篇之首 ,是第一篇 ,南山经、意为南岭山脉 ,招摇之山、在今湖南郴州地区 ,今名桂山 ;此西海即今洞庭湖 ;丽麂之水 ,后称丽水 ,今称耒水。《山海经》为什么从今湖南南部地区说起 ,这显然与舜在该地区活动的传说有关…  相似文献   

7.
由《水经注·阴沟水》所载可知,与老子有关的文物古迹,均分布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境内;《水经注》所载"谷水"非涡阳县境内的"武家河"。老子故里确在河南鹿邑,安徽涡阳为老子故里之说确属无据之论。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代作为地名使用的情况非常复杂,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关于东代城即战国赵桓子代都地望问题,以往诸家多认为即今蔚县代王城遗址。郦道元《水经注》在记述今蔚县一带水道时,至少提及三座与代有关的旧城遗址,今代王城遗址只是其中的一座。《水经注》所涉及的东代城地望,表明北大坪、小枣堡、任家庄一带理应是东代城所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水价改革的普遍推进,灌区量水受到灌区管理单位的重视,以涿鹿县桑干河灌区为例,在量水设备和量水技术方面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实现节水农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1.
前时因教学之需,阅读了科学院文研所选注《唐诗选》的部分注解。受益之余,亦觉注文中尚有若干值得商酌的地方,因随手录下。今就其古地今释一项,摘录若干条,试作辨正。一、湖北有二荆门陈子昂《渡荆门望楚》诗注①引《水经注》卷三十四谓: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而释曰:“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唐诗选》上册34页)。以江水流经之荆门属今荆门县,是错误的。按《唐诗选》所引通行本《水经注》卷三十四一段文字,乃经文“(江水)又东过夷陵(以  相似文献   

12.
《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错误地将乌亭逆水和涧水当成湟水的支流,这样不仅造成了对这段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水系脉络的理解混乱,而且使金城郡允吾、令居、枝阳、允街等县的地望不明,给研究这一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带来很大困难。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自然地理实际均可证明乌亭逆水和涧水是对今流经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境庄浪河不同河段的称谓。庄浪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汉令居、允街、枝阳等县都是在今永登县境内的庄浪河谷之中  相似文献   

13.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江流域洣水之滨,以水得名。《水经注.洣水》谓攸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现辖30个乡镇,有4个以桥梁命名,即大同桥镇、上云桥镇、钟佳桥镇、大桥乡,其中含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而传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朔到距今五千年前,关于此传说是否真实,今天有些已为考古学界所证实,然而有些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才能做出客观的结论。其中有关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但对有关鲧治水何以失败,而禹治水何以成功?在传说中并没有彻底交待清楚,也无学者做过深刻探究。今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为武器,以当时其治水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判断,对弄清楚鲧、禹在治水的成败经验教训方面可能有些帮助。 一、鲧禹治水的范围和环境 1.范围:(鲧禹治水范围示意图)从历史的记载传说知“姒文命鲧之子禹为夏部落首领,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以西,属发源于中条山和黄土高原的涞水流域)。但据传说或历史文献记载还有禹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属汾河中下游河谷平原);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以东的淮河支流颍水上游);禹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颖水的中游冲积平原上)等说法。我们且莫管到底何地是禹的都城?起码可以说上述四城都是大禹时代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或用更确切、更明了的现代话说就是他以治水为中心任务的治理国家的指挥中心。上述的政治中心也应是以农业  相似文献   

16.
大渡河和青衣江是流经四川中西部的两条河流。大渡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入川后南流,经阿坝州、甘孜州的高原地区,在石棉县折向东,行于汉源县、峨边县的高山峡谷之中,最后折向东北,在乐山市西与青衣江汇合。青衣江发源于邛崃山西麓,南流经宝兴县、芦山县山区,至雅安市折向东南,经洪雅县、夹江县与大渡河汇合。二水合流后东至乐山市入岷江。 大渡河史称大渡水、沫水,载于《汉书、地理志》(下称《汉志》)和《说文解字》(下称《说文》)。青衣江史称青衣水,按通行的说法,仅见于较晚的《水经》及《水经注》。  相似文献   

17.
郑伯津本是黄河上的渡口,是丝绸之路上的要津,但由于《水经注》误将其注释在黄河支流湟水上,因而造成了这一地区水系的历史记载与实际状况不符,也使得金城郡一些县的治地混乱不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地质地形和水系分布,论证了涧水就是流经今永登县的庄浪河,郑伯津就是今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乡黄河上的渡口。  相似文献   

18.
蒙兀室韦(mo■-■u■t-∫iet-jwei)唐代部落。是“蒙古”一名在史籍中的最早记载。《旧唐书》: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今呼伦湖),屈曲东流”,“东经蒙兀室韦之北”(突厥方向以东称北,以北称西)。这大约是八世纪左右的记事。学界公认蒙古部原来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参考书:《旧唐书》199下《北狄传》。《观堂集林》15《萌古考》。《白鸟库吉全集》4《东胡民族考》。  相似文献   

19.
一、古代对方位的称谓 1.在地理位置上,古人以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指泰山的南面。“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中的“汉之阴”,指汉水的南岸。 在地理位置上,古人还以左为东,以右为西。“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江左”,指江东。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长江流到九江后,折向西北。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长江下游今江苏省南部一带被称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下游今安徽省中部地区,被称为“江西”或“江右”。“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相似文献   

20.
《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撰《水经注》四十卷,不仅介绍了一千二百五十余条河流,描绘了祖国壮丽山川,而且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各地风土人情,所以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三峡》选自《水经注》卷三四,作者以峻诘、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奇险壮丽的风光。《三峡》虽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中”的万千气象。且读来舒展、自然、毫无斧凿之感,显示了高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