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朋友》2007,(10)
传说:东汉时,有个叫桓景的,跟着师傅费长房学本领。有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初九这天,你们家里有灾难,你快回去,让每个人在手臂上挂一个彩袋,里面装上茱萸(zhūyú),全家一同登高,喝些菊花酒,这样祸事就可以免除了。桓景按照他的吩咐,  相似文献   

2.
重阳佳节,我国人民有吃重阳糕的传统习俗。我们往往见到重阳糕上插有彩色的小三角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重阳节起源的古老传说有关。相传东汉时期,有位叫费长房的老人,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能预卜人间祸福。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将有天灾人祸降临,唯有带着茱萸和菊花酒到高山上去,方可祛灾免祸。桓景遵从师言,九月九日这天带领全家老小并召唤众乡邻,一齐上山。后来,山下果然有灾祸降临,而登山的人却安然无恙。这虽是个神话传说,但“重九登高”,从此便相沿成习。山区的人民有山可攀,住在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正> 重阳节(2010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九)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易经》中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  相似文献   

4.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名九月九、重九、九日、茱萸节、菊花节。因为,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就留下了咏重阳的诗句。  相似文献   

5.
<正>金秋送爽,今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这是一个登高望远、孝亲敬老的温馨时刻。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至唐代走入民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重阳节发展为老年节,为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佳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重阳”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观念。根据《周易》的理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就是阳数相重的日子,故称“重阳”。重阳节的起源,与古人的驱邪避灾观念有关。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曾记载一则“桓景避难”的传说: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为了除掉瘟魔去拜师学艺,终于在九月九日这天杀死了瘟魔。“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相似文献   

6.
王瑛 《辅导员》2010,(19):14-16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儒家认为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亦叫"重阳"。人们在该节日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  相似文献   

7.
<正>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此节重要的习俗是登高(登山)赏菊、饮菊花酒、赋诗。诗人们妙笔生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叙写自己的心情,语气凄切,感情深沉。后两句想象兄弟一起登高的  相似文献   

8.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认为“九是爻中的阳爻”。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亦称“重九”。重阳登高源于东汉。据《续齐谐语》载:东汉方士费长房对其徒弟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桓按其师所嘱,携全家人,肩置盛有茱萸的布袋,登高山饮菊花洒,以消灾避难。晚上归来,果然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从此,重阳登高避邪之俗逐渐盛行于世。  相似文献   

9.
今日视察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个节日不仅指诗词中的登高、遍插茱萸、饮菊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老人节。  相似文献   

10.
今日视察     
《今日中学生》2011,(10):4-7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个节日不仅指诗词中的登高、遍插茱萸、饮菊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老人节。  相似文献   

11.
茱萸之谜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韬兮,樧又欲充夫佩帏。”显然认为极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一种恶草。樧,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  相似文献   

12.
茱萸为何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表达了对亲人、朋友间真挚而深厚的思念之情而被千古吟咏的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杰作。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那么茱萸为何物呢?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不是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如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  相似文献   

14.
配合苏教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民间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故又称“重九”节。重阳节有很多习俗。:佩茱萸。茱萸属芸香科落叶亚乔木。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唐代的名诗人以茱萸作出不少感物怀人的诗,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把异乡游子在重阳佳节怀乡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被用来表示游子心情。赏菊、饮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人们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  相似文献   

15.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16.
茱萸是一种属芸香科的落叶亚乔木植物,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通过分析概括,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相似文献   

1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18.
赵有权 《考试》2014,(Z1):106-109
<正>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问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这些习俗和活动一直延续至今。(1)你认为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能够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  相似文献   

19.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4,(10):45-4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快快:妈妈,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他兄弟的,也就是他的哥哥、弟弟。  相似文献   

20.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