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锄禾》诗作者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现在已几无异议了。近读《全唐诗》,发现编者对此诗之注,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那么,此诗究出谁手?主出于聂者: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  相似文献   

2.
唐代白居易曾写诗:“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帖齿。”这里的“金镀”是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钱塘有个诗人叫章孝标,几次考进士不中,情绪低落。后来,章孝标经淮东节度使李绅的劝解,十年磨砺,果然及第。于是,章孝标欢喜地作诗:“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当时,他得意洋洋地把这首诗寄给李绅。李绅从诗中看到了章孝标傲气十足、骄傲自满的气派,很想教育他一番,于是也作了一首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明珠。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共选人了35首诗,可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李绅是一位重要诗人,可说有两点理由:第一,《悯农二首》确是杰作,短小精悍,以四两搏千斤.虽没有收入最通行的选本《唐诗三百首》之类,仍照样不胫而走,家喻户晓,可谓流传千古,与世长存.纵然这可能出于聂夷中之手(《全唐诗》十函一册聂夷中《田家二首》“锄禾日当午”四句下注云“此篇一作李绅诗”),但另一首的著作权并无疑问.其社会效应为李杜苏黄诸家所不及.  相似文献   

5.
《古风》的思想内容及教学建议□安徽杨勇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五册李绅的《古风》原诗有《悯农二首》,这里结合第一首“春种一粒粟”,谈谈本诗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揭示背景,感知中心李绅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的唐王朝刚经...  相似文献   

6.
常先翔 《红领巾》2014,(7):88-89
李绅的《悯农》,我很小就会背诵,但对里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体会得并不深,直到那一天——爸爸带我去挖了一次花生,我才深刻体会到了这首诗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诗。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多年以来,我一直把“当午”的“当”宇理解为“当着”,把“当午”给学生们讲成“当着正午或中午”。现在,我读的书比以前多了一些,才知道“当午”的“当”不是“当着”的意思,而是“正”的意思,“当午”就是“正午”。  相似文献   

8.
李绅的诗,语言质朴,通俗明白,但无单调浅薄之弊,使人常读常新。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特别提到“李二十新歌行”,对他的一些“为时”“为事”而作的诗篇十分推崇。《锄禾》(人教版五年制二册第35课)一诗也是范例。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格言。这首诗一开始就从形象描绘入手。一、二句描述了农民的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前不久,听了本校一位教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比父母对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诗·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这里的“垝垣”是怎样的“垣”呢?我们来看看汉代学者的解释。毛亨《诗故训传》云:“垝,毁也。复关,君子所近也。”  相似文献   

11.
聂夷中(837——884)字坦之,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出身贫寒,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全唐诗》辑存其诗一卷,计三十七首。其中五首“一作孟郊诗”,一首“一作李绅诗”。宋人孙光宪认为聂夷中的诗“有三百篇之旨。”明朝的胡震亨说:“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于、邵谒、苏拯数家。其源似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就中邺才颖较胜,夷中语尤关教化。”内容关系政治,语言通俗精警是聂夷中诗作最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丕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燕歌行》,其中“念君客游思断肠”之“思”,现在通行的选本和注本均未加以解释.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等等。大概把诗中的“思”与“思念”的“思”相等同,认为这里用的是常用义,便不作出注释。  相似文献   

13.
大家知道,孔雀的美丽,是当她展开那如伞盖一样彩色斑斓的金翠尾的时候。一首诗,一阕词,只有深厚的思想内涵,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表达出来时,才和“孔雀开屏”那样动人心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写出了封建制度压迫下农民的苦难。“父种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  相似文献   

14.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生是有其来源的,它之所以能广泛运用到文学鉴赏之中,一定有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但是,“诗无迭诂”的应用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史飞翔 《华章》2011,(5):53-53
这些日子,李绅唬得我不轻。哪个李绅?就是写“锄禾日当午”的那个李绅。我老是纳闷,写好了《悯农二首》之后,李绅哪儿去了呢?不要说李白、杜甫那么多的锦绣华章,就是跟他同时期的刘禹锡,都有那么多的诗文流世,你李绅又不是像王勃那样短命,而是活到了七十好几,你都干什么去了呢?,  相似文献   

16.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诗文互照,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里选编了一首古诗《锄禾》,第四册里选编了一首《春晓》。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名作,它们由于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通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朴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而远在明、清时代,这些诗早就被人用来作为少年儿童的启蒙读物,至今也还为广大人民所喜爱。《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流传很广的名诗。  相似文献   

18.
《悯农》的作者李绅,字公垂,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首先有意识地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生活,以区别于传统的古题乐府诗。这首《悯农》诗,便是具有讽喻特点的新乐府的代表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一开头,就鲜明地勾画出一个在田里辛勤劳动的农夫形象:正午,烈日当空,大地炙热,人们纷纷小憩了,勤苦的农夫仍冒着酷暑,挥汗耕作。显然,诗人选择正午锄禾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张娟 《黑河教育》2013,(4):56-56
教材分析《“美极了”和“糟透了”》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写作者在七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父母对此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作者在“美极了”“糟透了”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课文中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相似文献   

20.
“起承转合”最早指诗的做法,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