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学者对《故事新编》的研究开始升温。所发表的文章,从文体及写作技巧入手论述的居多。文章将从《故事新编》的人物形象着手,运用本体论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5,(4):91-97
鲁迅《铸剑》、曹禺《原野》、冯至《伍子胥》、汪曾祺《复仇》以及余华《鲜血梅花》五篇作品通过对"子报父仇"的历史题材的新编形成了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五个文本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子报父仇"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在深层内涵上赋予历史故事时代性意义,即《铸剑》中所表现的五四文学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原野》之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阐释、在西方生命哲学影响下的《复仇》和《伍子胥》对中国现代人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以及《鲜血梅花》独具先锋文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鲁迅历时十三年而创作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深刻质疑和大胆反叛。反讽与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文本常用的艺术手法,本文通过分析《故事新编》中大量运用的反讽与戏仿艺术,揭示其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惊人暗合,体现了文本的开放、多元、不确定性特征。进而阐释《故事新编》文本超越时代、跨越时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20,(4):60-65
鲁迅《奔月》是一个具有丰富互文性的文本,借助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念,分析其内含的"互文本结构",能够进一步丰富文本的阐释空间,也能够更深入理解鲁迅《故事新编》系列独特的文学价值。《奔月》文本与传说"故事"、与现实"本事"、与鲁迅其他创作等三个层面的对话,共同构成其"互文本结构",背后是鲁迅在创作手法、风格与思想层面,试图打通"古代"与"现代"、"文学"与"现实"、"严肃"与"油滑"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1 关于教材本学期文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是刘叔成教授主编的《新编文艺学概论》。与之相配套的有25节文学概论录像课、《〈新编文艺学概论〉学习指导》和《〈新编文艺学概论〉参考资料》。文学概论录像课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就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较为深入集中的阐释,与文字教材不即不离,相互配合。学习指导书提出教材各部分要求,提示要点,引导自学。参考资料包括人物、名词解释、经典作家论述和部分作品片断,是为学习  相似文献   

6.
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一直是鲁迅研究争论的深层次焦点之一,也是其难点所在。由此切入,对所谓“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这一几乎成为定势的说法提出质疑,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重视角和层面,就《狂人日记》文本建构的创作方法、象征、形象、语言等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阐释,揭示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1 关于教材本学期文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是刘叔成教授主编的《新编文艺学概论》。与之相配套的有25节文学概论录像课、《<新编文艺学概论>学习指导》和《<新编文艺学概论>参考资料》。文学概论录像课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就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做较为深入集中的阐释,与文字教材不即不离,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前苏联文艺界在批判“拉普派”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初,周扬第一个向中国全面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后来,他又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行阐释,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5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受到质疑,周扬根据毛泽东的一次讲话,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取代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但是周扬在阐释“两结合”创作方法的过程中,甚至在新时期的文艺论述中,仍然谨慎地维护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独特性质:“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和“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分别与郭沫若前期历史小说和茅盾历史小说的性质相对比,认为此文本为后二者两重性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故事新编》对“彼岸”理想世界的超越性追寻和对“此岸”世俗性现实世界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两结合"旋即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指导我国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在我国,形成"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内在原因是试图摆脱苏式文艺理论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创作方法体系。但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冷静的研究心态,人们对"两结合"的阐释和论证存在种种理论失误。"两结合"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生不息、进进不已的创造。它最典型地表现在人发挥诗性智慧,对世界和人生进行诗意创造方面。这种诗意创造的核心就是给质料赋予一种新形式,新意味,让自然中融进人性内涵,使人从内外自然中不断摆脱出来,获得更大的自由。为此,生命不断创造新形式以否定和代替旧形式,使自身在新新不已的审美创造中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心雕龙》书名之"雕龙",因刘勰未明确解释而引发后人颇多争议。今从雕龙本义来理解,认为刘勰是以雕龙之术喻为文之心,雕龙是用心为文的形象譬喻,人文的创造,就是要像雕刻龙文一样,把主体的创造性同表现对象的自然性和文体创造的审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人作为"天地之心"、"有心之器"的创造功能,按照事物美的属性,创作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具有审美特征的人文作品。  相似文献   

13.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自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专业引进高校艺术教育后,所涉及的跨学科、跨媒介合作呈现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它自身的价值定位在教育体系内部应区别于社会自发型创作,新媒体艺术教育中的"新"不仅仅停留在媒介与传达方式的多元化层面。合理利用高校中的教学资源对新媒体艺术注入学术性,系统地与其自身的专业性相结合,要求教育方在对待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研究、定位、教学和创新等方面构建新的学科培养体系,为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探寻方向。  相似文献   

15.
翻译(笔译)是写作,但是不自由的写作。译者须听从他者,即听从一个以词语形式存在的文本。翻译者基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破解语言符号。把握词语的意义,穿透言语的外壳,已进入翻译的程序,进而须追踪文字的精神,理解文本的意义。理解伴随着解释。在理解和解释中,陌生、僵死的东西转变成绝对亲近的和熟悉的东西,从而把对原文文本的理解转述为另一种语言,变成一个新的文本。"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亦即"应用"。但是"创造"不可以任意曲解原文所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作为理解、解释与意义的哲学理论,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具有合理性:符合哲学的本性和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实现,并且预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解释观的出现;同时这种研究又是可能的;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认谢使之超越了传统解释学对科学解释与人文科学解释所做的对立性解释,其理论表现出来的主观性倾向也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的引入而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在全面分析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各环节的地位、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基础上,构建了高师内部教学质量评估新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章对构建的高师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意义、内容及实施保障等方面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正迈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艺术也进入了重新认识与重组的过程。当下艺术状态的观念更新与表现的多样使得传统工笔不得不思考与新创作空间寻求并存的问题,如何做到保留工笔本质而又能适应当代艺术的审美,并能确切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本意。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新工笔”创作面临困难与挑战。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指出了“新工笔”的发展趋势:突破材料界限,打破传统思维束缚,融合中西方审美文化,利用传统带动创新,突出观念的表现。当代艺术家将“观念”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新工笔”即是借助“观念”这一形式,在艺术创作主题上关注当下的生存体验;在形式上展示着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新工笔”是艺术家的另一种世界观的呈现方式,另一种表达语言,其改变了传统工笔的固有创作思维,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政统一"这三个方面来挖掘小说中"和"的文化内涵。首先,"天人合一"对小说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天人相通的人物、天人感应的内容;其次,小说中曹操的用人之道实践了"和而不同"的内涵,与刘备"同而不和"的用人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小说中的分久必合的故事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由汉字的表义性质决定的。汉字采用的是记录语义的方式,造字之初,根据语义来构造字形,形义关系完全一致。但汉字本身及其所记录的汉语语词的发展变化,使汉字的形义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影响了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解释。本文从造字时代的汉字构形、汉字应用中的特殊现象、字形与语义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以探讨汉字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