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校本课程策划是在校本层次以全面的策略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谋划的过程。校本课程策划要以文化为基础,因为校本课程策划行为具有文化性质,其核心内容是文化内容,它具有重大的文化使命。当前中国校本课程策划面临的文化学问题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多元文化价值整合;学校文化情境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策划的文化策略主要有:关注文化创意;鼓励文化创造;体现崇高价值;聚焦素质文化。  相似文献   

2.
课程策划即以全面的策略对课程进行系统谋划的过程。课程策划要以文化为基础,因为课程策划具有文化性质,其基本内容是文化,它具有两项重要的文化使命:一是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二是提升个体与民族的文化能力。要实现这两项任务,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将人类文化的精华传递给学习者,这就面临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课程规划负有重要的文化使命。因为课程具有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且中华文化具有特别的变迁历程。课程规划的文化使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精神的传递与更新;文化形式的传递与创造。课程规划履行文化使命的主要途径有:课程规划过程本身应体现积极的文化价值;全部课程完整地渗透积极的文化精神;完整地策划文化形式的传递与创造。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课程文化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课程文化,具有较强的原始性、惰怠性和保守性,是一种散漫、消极、被动的课程文化,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文化自信的缺失、主体意识的缺场、批判精神的缺位、系统观念的缺乏以及超越品质的缺席。走向自觉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应然路向,在这一转向中,教育科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是通向课程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其主要策略有:在深度阅读中增强课程文化的主体意识;在精准教研中培育课程文化的积极理性;在鲜活实践中促进课程文化的本土生成;在理性表达中形成课程文化的系统观念。  相似文献   

5.
从课程的实质、课程决策的实质、校本课程决策的实质及文化的基本内涵来看,校本课程决策具有文化性质.中国校本课程决策兴起的文化原因主要有:校本课程决策文化传统的存在;时代精神的变化;学习西方的精神.中国的校本课程决策的文化取向主要包括:承载人类文化理想;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的校本课程决策负有重要的文化使命,其原因有:中华文化复兴的需要;深层的育人需求;学校发展的需求。使命的主要构成有:协助传递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促进文化精神更新;促进文化的丰富化。履行使命的主要途径有:在校本课程中突出上述文化精神内涵;重视校本课程决策过程本身的文化特性;整个学校文化建设充分考虑校本课程决策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课程的策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影响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课程策划的因素主要有:人的理想和愿景;课程建设的可能空间;课程建设的具体实际;课程策划者的条件。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课程策划的基本方略有:长期构想与逐步落实相结合;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更新课程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课程建设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8.
作为课程构建的宏观层次,课程规划需要文化学基础,因为课程具有文化性质因而需要文化自觉,而文化学角度的研究是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文化的范围很广,因而课程规划的文化学研究范围很广。当前中国课程规划面临的文化学问题主要有:中华文化振兴问题;文化继承与创造的关系问题;多元文化问题;文化整合问题。课程规划视野中的文化学研究应该特别注意:要整合多种文化理论;对文化现象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要有合适的文化立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9.
建构地方文化课程需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找准地方文化课程的性质定位:体现活动型与综合性;确立地方文化课程的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策略上应确立课程建构的基本逻辑:在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上寻找结合点;把握课程选材的主要特征:凸显综合性文化生活事件;瞄准课程教材的创作视点;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对话互动的呈现方式;追寻课程功能的有效拓展;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从儿童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幼儿园课程,发现当前幼儿园课程明显脱离儿童文化.儿童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适应儿童自身文化发展需要;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发展儿童文化;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要尊重儿童文化.只有让幼儿园课程向儿童世界回归,向儿童文化靠近,才更有可能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作为文化变迁表现形式之一的课程改革,其中必然涉及并带来文化冲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及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面对文化冲突,应在吸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及其实践中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性进行有机融通和实践的再创造,采取有利、积极、合理的文化政策,实现各种文化型式的有效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以服从并服务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文化性是渗透于语文课程标准全部内容的灵魂。语文课程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整体文化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要正确、全面地实施语文课程,实施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语文课程文化内容的实施与落实,必须要有制度文化的保障。同时,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文化内涵中包含了借鉴西方的文化内容和具有当代性特点,因此,在当下语文教师普遍文化储备不足,考试制度改革滞后的背景下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必然会出现现代与传统、理论与操作等多方面的矛盾冲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些矛盾冲突,对于我们有效把握语文课程的内涵,提高语文课程实施的效率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3.
课程实施与课程文化之间密切联系,学校的课程实施应该关注和研究文化背景问题.多元文化、网络文化、文化走向的失衡和畸形以及心灵文化世界的缺失等,都会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深刻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学校的课程实施需要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寻找对策,应该以"和合"、"和而不同"、"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等思想来分析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课程完全遵循着社会文化的理路嬗变,成为传承文化和知识的载体.这一点固然无错;然而当代的课程,在被赋予文化传递角色的同时,其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也在逐步迷失.从西方课程的发展演变史看,课程文化品性迷失的原因是泰勒原理的双面影响,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构课程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课程变革的研究由结构一功能视角转向文化一个人视角。在文化一个人视角下,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适应性由四个重要因素构成:思想上的认同、能力上的胜任、情感上的关注以及文化上的融合。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架构,为我们研究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6.
当下教育信息化普遍使用于各个领域,教育正处在中西文化、新旧课程文化冲突融合的时代。传统教师文化面临崩溃的危险、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的不良文化泛滥。这种现象在课程转型时期出现是不足为奇的,但需要教师具有理性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如何避免教师在课改中重复出现的弊病,又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新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是当前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必然是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乌拉嘎镇鄂伦春民族小学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设置、民族文化课程校本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民族小学利用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迷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文化冲突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文化调适是课程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课程改革相关策略的制定应结合我国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政策文化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ten falls short because of a lack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by curriculum developers and aid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ingle-case study of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polytechnic Heads of Department in Ghana, which aimed at identifying how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tivities were sensitive to cultur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ulturally sensit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as applied to facilit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e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Two curriculum specialists and various project members from Ghana and the Netherlands participated in the data collection by means of interviews, documents, and a researcher’s logbook.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duc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tivities were strongly impacted by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High-Low Power Distance and 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 and to a limited extent by Hall’s cultural dimensions—High-Low Context and Polytime-Monotime. The outcomes of this study strengthen the relevance of Context analyses, iterations of design–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activities, and additional implementation support. Through the conduction of these activities, culture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a good fit between the developed curriculum and the local context can be ensured. Furthermore, this study encourages curriculum developers and project teams working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ntexts to create mor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by using the framework and by intensively collaborating with informed expe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