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2.
尽管对话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它不必然带来教师与学生的精神自由和教学民主。倘对话教学陷入技术主义,必然会产生虚假对话、空洞对话和僵化对话,从而导致对教师和学生新的控制和压迫。我国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走出对话教学的技术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3.
当前班级管理中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背后有其认识论前提和价值观基础,深入探讨其认识论前提的合理性与价值观基础的正当性是清楚地认识班级管理技术主义倾向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4.
苏曦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在现代行政生活中,行政技术主义是一种常见的理论倾向和实践样式。行政技术主义历经古典行政学理论、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各种理论发展阶段,其观念内核包括实用主义的行政知识观、客观世界确定论的行政思维方式、行政技术价值中立的价值立场三个部分。行政技术主义没有对行政技术的本质、价值、地位做出科学的理论界定,没有对行政技术与行政之间、行政技术与行政主体之间、行政技术与行政哲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理论设定,不利于构建一个公共的、民主的、负责任的、充满回应性的行政系统。 相似文献
5.
6.
谢燕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12)
当前教育评价中的技术主义倾向立足于从一时的、可见的、共性的评价目标出发,来对教育结果作出标准化的评判:注重即时性评价,而不注重终身性评价;注重确定性评价,而不注重模糊性评价;注重共性评价,而不注重个性评价.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将追求个体人性的卓越作为教育的灵魂,同时也作为教育评价取向的基础,这是超越教育技术主义倾向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王慧君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77-79
新课程的课堂彰显了生成性特征。生成性的凸显和明晰,使生成性课程资源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定带来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即由预设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生成性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生成性教学理念,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和信息重组的能力、较强的元认知能力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由驾驭生成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9.
有效教学脱胎之时便流溢着强烈的工具理性色彩,致使其道德价值缺失和伦理精神萎缩,这是对有效教学的虚假注释.生成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现代教学从标准化大规模量的扩张到多样化个性的张扬这一变革脉络,把对有效教学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立体性动态建构,并对教学中人的生存样态怀揣深切关怀,这是对有效教学认识视角的转换和伦理使命的升华,是对工具理性羁绊下有效教学的拯救. 相似文献
10.
11.
吴小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
通过剖析知识"一半"与"另一半"的交互作用,即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等五对知识每一对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略探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生成之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生成性教学是在把握教学艺术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进而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它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关系、创造、个性、非理性等特点。其实质为敢于打破教学过程中的唯规律性,尊重师生的主体性,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历史上,人们力图通过多学科综合的角度,或从教学内部,或从教学外部,来较全面深入地探讨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及特点。生成性教学特点表现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互动性、情境性;教学方法的生成性、有效性、趣味性等方面。生成性教学和预设性教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成"作为一种思想,在古希腊就已产生,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则开始于现代哲学。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它具有重关系、重创造、重非线性、重过程、重具体等特征。在生成性思维视阈下,学生是生成性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学是过程性的存在,具有无限创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既往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大多将生成性教学作为改造教学预设的技术方法所具有的缺陷,提出需要在教学哲学层面构建生成性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性教学,是从教学价值澄清入手对现代性教学理论的物化批判,是对"预成论"教学哲学的反思和超越。生成性教学哲学的确立有助于教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了从客观认识论到学生生存发展为本的认识论转变,有助于促进新课改在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践行。 相似文献
15.
生活经验是影响教学生成的重要因素。在生成性教学中,脱离了个体生活经验,教学生成必会沦为假生成,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利用个体潜藏的生活经验,使之转化为生成性资源,能够推动教学真生成。 相似文献
16.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积极的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较早提出并在理论上进行探讨的是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情境教学是教学二重性的体现,创设情境应把握好教学生成性和预设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祎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4):19-23
国外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既有“教学意义”上的探索,也有“心理意义”上的研究。国内学者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认识,从多方面展开了对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但在研究中存在着“泛化”、“浅化”、“偏化”、“窄化”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8.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生成性教学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教学的动态生成。然生成性教学也需要设计,首先教师要在纷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中有原则的选择部分。其次,要考虑把选择的资源引向何方,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最后,要集各方力量,有效推动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