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生的培养是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生专业认同度情况对高校更好地做好师范生培养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秦攀博专业认同度等问卷的基础上,自编“师范生专业认同度问卷”,对某地方综合性大学的295名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文章作者针对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生专业认同度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招生、人才培养、职业生涯及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制度价值、制度效力、制度影响三个维度出发,考察师范生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认同状况。调研表明,师范生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认同的总体水平一般,对制度价值的认同度较高,对制度影响的认同度居中,对制度效力的认同度偏低。同时,师范生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制度认同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总体上讲,师范生对"国考"的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步下降,艺体类师范生的认同度低于文理科师范生,部属高校师范生对"国考"的认同度优于省属高校师范生,西部地区师范生的认同度比东中部地区师范生低。师范生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促进他们的制度认同水平能够更好地推动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对庆阳市在职教师和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非师范毕业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最高,非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度最低;(2)师范毕业教师的职业承诺最高;(3)教师职业认同对职业承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认同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免费师范生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认同度,是掌握该政策实施状况的前提。对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532份问卷的分析发现,经济因素最影响学生填报免费师范生,免费师范生虽然认同新政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新政策不了解,并且他们基本不认同新政策的违规惩罚条款。建议增强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探索加强政策宣传的实效性,彻底改变教师的待遇,加强对政策实施的跟踪调查。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儒墨作为先秦时期具有积极入世倾向的两大显学,针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开出了自家治世的药方,两家都认为社会的病因是缺少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理论建构的具体内容进行一系列简要梳理,并提出促进师范生认同度促进的措施;研究认为,当下对"职业认同感"的理论建构方法除理论梳理外,同时,也大多结合具体调查,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教师和校长进行访谈,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总结他们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看法;从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四个方面入手,因此,对师范生认同促进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热爱教师职业,主动学习专业技能,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通过宣教来让师范生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魏淑华自编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陇东学院450名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上的性别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2)文科生的角色价值观高于理科生。(3)非独生子女的教师职业认同度普遍高于独生子女。(4)来自农村的师范生的教师角色价值观高于来自城市的师范生。  相似文献   

8.
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核,成为一名具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是国家对于新时代教师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将仁爱思想融入高校师范生师德课程,让高校、社会和中小学形成合力,贯彻落实师德标准、营造尊师社会氛围、完善师范院校师德课程等是培养师范生师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袁秀娟  王长坤  陈涛 《文教资料》2008,(21):212-213
"仁爱"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遗产: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利用儒家"仁爱"思想来影响、熏陶、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构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儒家仁爱思想对国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起着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只有理解了仁爱思想的深刻内涵,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中的不和谐因素,提出利用儒家仁爱思想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法,了解免费师范生的在校学习及生活情况、就业情况、未来规划以及他们对国家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认同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收入、户口等因素与其报考免费师范生存在相关关系;免费师范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措施满意度不高,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认同度很低;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好,但人生规划还需加强.国家要达到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目的,需要建立校内外协同激励机制,强化免费师范生诚信教育,改革学校培养体制,适当调整政策,促进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非结构访谈,以淮阴师范学院2016~2019级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对江苏省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及从教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在报考时专业认同度较高,并随着高校培养教育的深入开展而逐步提升,但其专业认同度及提升程度均低于地理专业非定向师范生。实施定向培养计划能够解决乡村教师“下得去”的问题,但只有25.61%的定向师范生选择在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乡村,“留不住”的问题依然严峻。文章针对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三条改进建议:完善招生宣传工作,确保“为振兴乡村教育而来”;优化高校师范生培养体系,确保“学得好”;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确保“留得住”。  相似文献   

14.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继承儒家"仁爱"思想,树立仁爱观念,关心人、爱护人,人际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理雅各在翻译《中国经典》时,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儒家思想进行衡量,其英译作品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击与互动。理雅各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对比,针对两者对待仇怨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说明,并且对儒家还报理念作出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儒家还报理念缺少了一定的仁爱之心,而基督教在对待仇人时的方式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6.
仁爱德性,作为一种好的行为动因和心理特质,是源于自然之"生生动力"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之优秀的"品质结晶",构成了儒家伦理的立论根基。基于仁爱德性的儒家伦理,根据体验论建制下的"天人同一"境界,旨在阐发和追求一种道德行为者本人与"他者"内在依存的、情感的人道主义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8,(1):83-89
1214通过调查名中山大学与嘉应学院大学生的儒家道德知识与行为,发现中山大学的大学生在儒家道德认知方面略好于嘉应学院大学生,嘉应学院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认同度高于中山大学的大学生,嘉应学院大学生在儒家道德践行方面略好于中山大学的大学生。从总体情况看,两校大学生对儒家道德的了解与认同度的状况堪忧,原因是大学生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都需要加强儒家道德教育,建议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儒家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比较儒家仁爱与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强调“爱”,但对“爱”却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9.
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比较儒家仁爱与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强调“爱”,但对“爱”却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20.
仁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仁爱"伦理,其本身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环境伦理.而它就集中体现在儒家的"仁"学.儒家从家的亲情开始,在家庭中培育这种恻隐仁爱之心,然后将这种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界的生命之物,进而到无生命之物.这就是儒家之仁,这样的人也就是一个仁人了.这样,"仁"就与生态环境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生态环境伦理在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其实质就是生态伦理.它完全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以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