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新国语课程标准,首先是为了回应”知识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日本学生拥有扎实的学力、健全的心灵、健康的体魄以及和谐发展的生命力。其次.是解决日本三次参加PISA调查发现的问题.如改进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知识和理解技能,缩小阅读成绩差异,提升对未来的自信等。再次。是落实2008年通过的《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殊学校的学习指导要点》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代日本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日本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等功利性取向期待值比较低;第二,日本家庭教育比较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的教育内容,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他人本位"倾向;第三,日本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期待倾向。日本家庭教育呈现的这些价值取向特征,既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又是当代日本教育、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的复杂性、缺乏严密的知识体系基础及研究中的取向失误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成为问题的现实原因。应当在课程、语文价值和语文课程认识的前提下探讨语文课程价值的多元取向与实践路径,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分析框架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5.
程媛  刘慧敏  张希玲 《文教资料》2006,(20):132-133
文章从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演进中,阐述了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探究德育教育曾经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提出二十一世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应该回归到人文性上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取向,确定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首先要辨析语文课程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对语文价值取向的深刻理解去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教育就是要教人以术,育人以德,课程作为实现教育抱负的手段,也应该具有知识、方法和文化三种价值。然而,从教育现状来看,作为“文化场”的语文课程却面临着各种挑战:缺乏伦理性的教学观、轻思维生成的浅学习、淡化体验感的“假”实践,致使语文课程文化的价值诉求和价值意义难以实现。为克服语文课程文化危机,回归语文课程文化,教师必须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以一种合乎伦理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文化共生”的教学环境中,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获得“文化理解”,从而实现文化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课程的目的。课程的价值取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合理的,但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必然会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本文着重回顾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嬗变的历史,期望能对当今语文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2006年日本《信托法》的修改使得前后两部《信托法》在立法价值取向上出现了重大差异。日本旧《信托法》出于防弊的需要,对信托制度做了相当大的改造,使得委托人的权力畸大,这一立法模式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所继受,在理论和实务上造成了困扰。日本新《信托法》放弃了此前的这种不成功的改造,转向兴利。其理性的立法态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进行得如火如荼, 尤其是外部评估, 即政府对高校进行的评估,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与此相反,我国高校的内部评估,即大学的自我评估却相当不成熟,而且容易被大学自身忽视。文章以日本广岛大学进行案例研究,就其自我评估的理念、内容、组织机构以及结果公布进行介绍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自我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德如 《教育研究》2006,27(12):72-78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主体性、多维性、结构性、生命性、超越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品质。保持必要的张力,追求主体性发展、科学人文性、生态课程观、和而不同、课程理解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生成通过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价值取向是课程编制首要考虑的问题。地方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级,从课程内容、接受课程的学生和社会三个维度出发,地方课程要持突出本土性、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发挥课程特色,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性课程观是在批判传统课程中根深蒂固的且至今仍存在于现实课程活动中的观念和行为以及人与课程之时代发展走向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课程观转型的时代主题。发展性课程观以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为理论依据,它的核心是教化个体与改良社会,而教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进而促成社会发展。构筑发展性课程观的互动、共生及再造的实践机制,廓清其运演的机理,激发个体的生命自觉,构筑和谐的课程生态,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及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关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承认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不同取向,有助于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其中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内核。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从文化根源和文化发展上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文化的层次上看,课程文化应正确对待知识、技能和智慧,立志塑造人完善、自由的心灵,全面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关注生命教育,体验生命的深度和理想的高度。课程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和而不同”,防止顾此失彼与“重硬轻软”,处理好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等三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课程形成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网络化生存、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通过对知识观与社会服务观的重新认识与改造,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关系着整个课程领域的建设。在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诸多因素中,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如何确定课程目标以及采取什么形式的课程目标。本文综述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不同类型、产生的教育现实与理论背景以及存在的争议,并对我国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政策的制定既需要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也需要满足一定的价值取向。所要遵循的价值原则主要有: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与急需的统一;择优与代价的统一。所要满足的价值取向有:民主—参与取向;公正—关怀取向;可选择性—多样性取向;面向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19.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将正确引导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分析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课程价值并驾齐驱的展现,各种课程价值彼此保持一定的张力并试图走向融合,这种融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摆脱并超越个人和社会本位从而回归到人类活动中去。现代高等教育课程这种应然的价值取向为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