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纪录片《幼儿园》反映出在幼儿园教育中,"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幼稚无知的等不科学的儿童观还普遍存在,可见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需要回归。而拯救与回归的起点就是充分了解儿童,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儿童,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身固有的观念去看待儿童。  相似文献   

2.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相似文献   

3.
当下儿童观的偏差表现在将儿童人为"物化"、轻视儿童的主体性以及用"同质化"的模式要求儿童等方面。我们应从正视儿童期的特殊性、凸显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培养儿童独立的人格等方面着力,回归本真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4.
儿童学习观是儿童观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儿童"、"发展"及"幸福"等持有不同的观点,便衍生出了有关"学习"的不同观念。这些学习观各具认识论基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即占有",它是人们在现代功利社会背景下,依据"成人-儿童"二元比较的他者思维框架,建构的以"匮乏"为基点、以"功利幸福"为目的、以"占有"为手段、以"效率"为标准的儿童学习观。这一学习观由于其特定的观念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使得其表现出根本的自身缺陷性。其实,超越二元比较的理解框架,直面儿童本身,儿童实际上并不是一类本质先定的匮乏性存在,而是拥有丰富发展潜能的生成着的人。"学习即生成",即是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在与环境的开放性相遇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儿童生命的内在规定性构成儿童生成性学习实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儿童身体观是社会大众对儿童身体的总体认知。儿童身体观直接影响儿童身体地位,作用于儿童身体锻炼方法与过程。通过解构儿童身体观,分析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批判目前儿童身心二元论的身体观,并且以现象学为切入点,重新建构儿童独立身体观。儿童身体是儿童存在于世界上的基本形式,应树立以下三方面独立儿童观:一是儿童身体是“流动的身体”,身体锻炼需全面化;二是儿童身体是“发展的身体”,儿童身体研究需科学化;三是儿童身体是“在场的身体”,儿童游戏活动情境设计需自然化。  相似文献   

6.
"儿童本位论"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共同内核。圣·埃克苏佩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从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角度审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创作观,从感性体验的标准重新评估儿童审美能力,在成人的世界呼唤儿童精神的回归,是一部真正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儿童文学,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叹。  相似文献   

7.
儿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对于"儿童观"的认识和理解,人类经历了一个艰辛又充满激情的光辉历程。尤其在当今急剧变革的时代,儿童的生存和背景变得异常复杂,儿童观的深层危机已经对人类教育构成了威胁。儿童的教育需要正确的"儿童观"做强有力的基础。何时导正了对儿童的观念和行动,教育何时才会有希望和出路。这样看来,要建立正...  相似文献   

8.
儿童友好观体现了成人对待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积极友爱的立场、态度、情感和行为取向,其实质是一种以促进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理念,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与支持、理解与关怀以及对儿童未成熟状态的保护。基于儿童立场和儿童友好观开展的儿童友好教学是以儿童的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追求让每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学。儿童友好教学强调以系统思维建构育人场域,形成教育理念友好、教学组织友好、教学资源友好、教学服务友好的整体教学样态。要树立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践儿童友好的教学过程,以课后服务优化儿童的发展资源。  相似文献   

9.
现代儿童观视儿童为“未完成的成人”,认为存在着统一、普遍的,依某种固定的阶段和顺序持续发展的规律。后现代儿童观反对现代儿童观对儿童未发育好、依赖成人的建构,认为儿童是自己生活的有能力和有见识的专家,是权利的持有者和意义的创造者,和成人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发展过程。前者倾听幼儿的方法经历了从皮亚杰的临床检查法到运用专业的观察评价工具观察儿童的发展历程。后者则发展出了以马赛克法为代表的“儿童友好”的系列方法及方法的组合。尽管两种儿童观及其倾听儿童的方法迥异,但在教育实践中为促进儿童的最大发展和确保儿童最佳权益,教师可以基于现代与后现代儿童观及其各自所发展出的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一定信度效度的专业观察评价工具,结合幼儿的表征能力,科学有效地倾听幼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教育思想常被教育史学界誉为教育重心从成人转向儿童的重大转折,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由此形成了流传百年的美丽“神话”。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学科研究成果,从儿童服饰、儿童艺术、成年人对儿童的态度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等来看,14—18世纪欧洲社会在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说明欧洲近代儿童观变迁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并非是卢梭的先知先觉。从卢梭教育思想对1819世纪欧洲教育的影响来看,教育史上这一所谓的“哥白尼革命”,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革命”。虽然卢梭曾对西方教育的历史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人为夸大这种影响并无助于科学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1.
夸美纽斯完整教学体系的提出为探讨学生发展"基础"问题提供了制度前提;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提问是"基础"意识在知识选择上的萌芽;杜威从"儿童准备说"到"儿童即生长"的儿童观是具有革命性的"基础观"的变革;杜威、布鲁纳等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实现"基础"的课堂教学承载.从历史探源可以看出,"基础"、"基础性"是一个内涵丰富但研究范畴并不明确的概念,必须坚持以发展观、系统观为方法论才能全面认识它;同时,必须坚持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并在"关系"中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为批判传统旧教育而提出的思想,属于一种破旧立新的观念."五四"运动时,其思想进入中国并开始对中国思想界、教育界、文学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儿童中心论"就是要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师、教科书等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而运转.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界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是形成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其二是推动了现代儿童小说的原创进程.特别是"启蒙教育"主题儿童小说初露峥嵘,成为中国儿童小说在现代生成的第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13.
儿童观是成人关于儿童观念的总和,与教育观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分时段对西方数千年以来的儿童观,包括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儿童观作了全面的考察。在古代,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漠视儿童的地位及权利。进入近代后,以卢梭为代表的新儿童观引发了儿童观及教育观的革命。20世纪后,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观占据主导地位。总体上看,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基本同步,一直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
西方自然主义儿童观是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演变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时期的自然教育家都对儿童观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贡献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颇具"自然主义"特色儿童观。它不仅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而且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儿童是什么——关于儿童观的隐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四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儿童是花朵、儿童是太阳、儿童是小天使、儿童是小猫小狗,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儿童观.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杜威的儿童经验观是其教育理论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文章以杜威的"儿童与课程"一文为基础,结合现当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解读了杜威儿童与课程中儿童经验观的统一性、变化性和预示作用,并联系现实,阐述了基础教育改革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视角"研究不同于关于儿童的研究,它探索的是儿童作为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目前"儿童的视角"研究主要在欧美国家展开,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其价值取向与方法原则。开展"儿童的视角"研究,需要承认童年自有其意义,儿童有能力展现其视角,同时儿童的视角也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为此,研究者应实现从"带有儿童视角"到"探索儿童的视角"、从"以儿童为对象开展研究"到"以儿童为合作伙伴开展研究"的转变。在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者应坚持参与性与发展适宜性、操作性与趣味性原则,让儿童能够且乐于参与研究。"儿童的视角"研究应确保儿童对研究的知情与同意,应确认儿童是否认同研究所得数据与结论,并对研究过程中成人与儿童的权力不对等保持敏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儿童社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儿童成人化"问题日益突出。服装、娱乐和文学作品的成人化趋势是当今"儿童过度社会化"的主要症结和表现,其根源在于成人和社会以"小大人"和"工具化"为表现的儿童观。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解儿童,重视童年期的价值并提倡"无为",才能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儿童是什么?"的认识也不一样,体现出儿童观的历史性,儿童观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儿童时应该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虽然关于儿童的认识千差万别,人们对本质的认识都为"儿童是人"。本文拟以阿米尔汗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为例,从倡导自由、差异、多元等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儿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期对儿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儿童作为一个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对儿童或童年现象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教育视域下探讨的儿童及其人格的概念同样也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历史上儿童的发现及对儿童人格的探讨也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建构起来的。在我国,对儿童的发现及儿童人格的建构主要经历了:古代,淹没人格,儿童作为成人附庸的存在;晚清,预备人格,儿童作为"成人生活的预备";五四,具有独立人格的"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生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