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秉持的是"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是导致儿童"缺席"教学的根源之一。为了实现"每位儿童发展"的课程哲学,确立"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至关重要。"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内涵主要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关心儿童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尊重儿童意味着"每位"儿童的认知独特性和权利得到认可;理解儿童意味着际遇到并显现师生彼此教学和学习的"个人方式";关心儿童意味着师生在为彼此操心的"关系存在"中实现存在的价值。从"无儿童"到"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教育价值追求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已是国际共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汇,早期倚重自然科学的儿童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审美化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因此,儿童文学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足,对儿童文学作品利用率较低。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儿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把握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3.
"儿童中心主义"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本能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以此审视我国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存在着教师本位、教育标准化严重、学生课业负担重等背离"儿童中心"的教育现象.对此要把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转变教师理念,尊重儿童个性、因材施教,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等以缓解我国应试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视角"研究不同于关于儿童的研究,它探索的是儿童作为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目前"儿童的视角"研究主要在欧美国家展开,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其价值取向与方法原则。开展"儿童的视角"研究,需要承认童年自有其意义,儿童有能力展现其视角,同时儿童的视角也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为此,研究者应实现从"带有儿童视角"到"探索儿童的视角"、从"以儿童为对象开展研究"到"以儿童为合作伙伴开展研究"的转变。在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者应坚持参与性与发展适宜性、操作性与趣味性原则,让儿童能够且乐于参与研究。"儿童的视角"研究应确保儿童对研究的知情与同意,应确认儿童是否认同研究所得数据与结论,并对研究过程中成人与儿童的权力不对等保持敏感。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绿色学校""爱生学校"的创建工作,如今"儿童友好校园"评估也已开展,我国中小学校园评估已经从单纯的环保理念、学业成绩评估提升至"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儿童友好环境的多元化评估阶段。本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校园评估理念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我国中小学校园评估理念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关于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已较为完备,为其在城市中公办学校入学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流动儿童"在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学业成就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本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小学为例,针对"流动儿童"在农村小学受教育的过程,从学校(包括教师)、学生、"流动儿童"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依据现有教师数据作为分析、评估的基础,选取北京、河南、安徽和福建四地,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现象的现状及成因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女性教师比例整体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在不同省份、城乡、学校类型、学段和学科等方面呈现一定差异;教师职业已形成一定的性别垂直隔离。这种变化源自"女进男退"的过程,是社会教育发展、教师职业性别标识化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滑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教师队伍的"女多男少"现象被"女性化"和被"问题化",是夫权意识形态下被构建起来的、具有预设价值判断的问题阈,具体表现为社会性别二元对立、教师职业简单性别气质类化和轻视女性教师专业性等。本研究据此提出满足儿童发展的多元需求、消解教师职业性别隔离、保障和完善学校教育丰富性的建议:(1)加大教师专业形象宣传,打破教师职业性别壁垒;(2)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3)提升师范生的性别素养,加大男性教师储备力量。  相似文献   

8.
提起"儿童中心",很多人会想起"儿童是太阳,教师是月亮,教师围绕儿童转"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比喻。这个比喻似乎含有这样的一层意思:"儿童中心"的对立面仅仅是"教师中心"。其实,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儿童中心"的对立面是不同的:从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儿童的地位来讲,它与"教师中心"是对立的;从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地位来讲,它与"成人中心"是对立的;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讲,它与"社会中心"是对立的。"儿童中心"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导我们将注意力从教师、成人和社会转向儿童。  相似文献   

9.
“儿童描述性评论”旨在通过描述来揭示、反思与还原儿童的真实形象,进而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改善教育教学。本文在《重建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开展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并推广了用描述性评论对儿童进行研究的方式。无疑,这是另外一个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教育的指向应是回到儿童本身;教师即儿童哲学家;学校即儿童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10.
从量的研究到质的研究再到量与质相结合的研究,这句话简单地概括了中小学教育科研范式的发展路向。随着研究范式的转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视角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宏观教育现象到微观教育教学问题,从探究事物的本质到探讨如何认识和实现事物,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趋势对中小学校本研究的定位、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应注意的问题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来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职培训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拓展知识领域、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视程度并不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培训,培训的方式从现场学习到影子学习再到在线学习也是越来越多样。但是,这些培训的效果未必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进行反思,其中,研究和考察其他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做法和经验是反思的一种重要视角。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推出"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研究系列",陆续刊发魏登尖老师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情况的梳理和思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父亲形象缺席这一角度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进行研究,发现父亲形象缺席,以及替代型父亲的失败对男主人公保罗的命运与性格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父亲的缺席导致了保罗俄狄浦斯情结转变失败、悲剧的发生,由此而揭示出:父亲在儿童性格的塑造方面起着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自编问卷在广西5所中小学选取792名中小学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中小学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同学、教师和家长欺负的原因。结果发现:中小学儿童很多情况下是无缘无故受同学欺负的,此外,儿童个性懦弱、被欺负者看不顺眼、口误说错话、遭人嫉妒也是儿童受同学欺负的原因;中小学儿童由于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学习成绩差、口误说错话等原因而受到家长的欺负;中小学儿童由于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学习成绩差、口误说错话、不服从教师的安排和教师心情不好等而受到教师的欺负.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哲学课程在我国发展已有30年,但却未能全面推广。研究发现,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在教育观念、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三方面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五点: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加强对教师哲学素养的培养;重视对IAPC版教材的研究;尝试构建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课程体系;多方合力筹建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6.
自闭症儿童因难与社会融合成为特殊儿童的"重灾区",我国自闭症儿童已突破160万,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但并非无路可走,以融合教育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模式为自闭症儿童与社会融合提供了可能。综合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还存着诸如普通家长、儿童大多对自闭症儿童融合存在偏见;学校、教师对自闭症儿童接纳程度并不理想导致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仅表现为"随班就坐"等问题。在剖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从构建区域教育行政引导,教师师资培养、融合教育观念、法律政策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有关教师观念的研究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其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探讨得最多的。本研究聚焦教师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类观念———教师的儿童学习观,综合使用问卷、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从类型、内容以及个案分析的角度对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指导儿童学习的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即引导教师不断地去认识儿童,发展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儿童",成为"作为教师的儿童"(蒙台梭利语)。这样他才会成为真正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才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才可能真正建构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教育学。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的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是教师教育观念系统中的核心内容,本研究运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发现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儿童学习的基本认识、儿童知识的形成以及儿童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儿童学习观表现为两种类型,具有朴素性、层次性和内隐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教师研究"的定位为:一是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二是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三是提高自我,获得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成果。改进工作、提高自我是更为现实和重要的追求,发现规律、获得科研成果主要是在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结果。区别于其他研究的"教师研究"的特性表现为:一是"教师研究"的反思性;二是"教师研究"的儿童立场性;三是"教师研究"的实践指向性;四是"教师研究"知识成果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