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以"己"出发的自我主体论观点,以此作为我与他人关系的道德基础在逻辑上是无效的。由于功利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越来越盛行,他者关怀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欠缺,走进他者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因此,必须在道德教育中重塑"他者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并通过与他人对话、沟通来实现与他人的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2.
校长与教师之间只有形成了真正的平等民主关系,才能推动民主化、开放型现代学校建设的进程。对于如何在学校管理中构建这样的关系,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思想很有启迪意义。在学校,教师之于学校校长,就是"他者"。学校管理中的教师关怀,需要做到"为他者"。"为他者"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尊重差异,接纳"他者";其二,审视价值,摒弃矮化"他者"存在的操控;其三,体察"相遇",实现伦理视野里的"面对面"。  相似文献   

3.
莱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思想可以为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入伦理学的血液,为教师合作提供新思路和方向。教师应从合作中仅关注“自我”的取向中抽离出来,实现“为他者”的伦理转向。为此,教师在合作中应被看成具有差异性、绝对性、外在性与陌生性的“他者”,在与“他者”“面对面”的“亲近”中与“他者”进行一种袒露自我的“言说”,开拓教师合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认为,以主体为中心的价值哲学带来了主体对客体的压迫、占有,引发了一系列现代性危机。对此,应当以主客统一的方式重构自我和"他者"的伦理关系。当前,许多青少年对生存方法、生命意义等认识不足,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常会产生压力感、虚无感、危机感甚至出现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所以,应以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出发,重构青少年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提高青少年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典型作为他者,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嘴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6.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称之为"他者"的伦理学,他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在于为他人担责。由此观照学校管理文化生态,我们让每一个校长都以"重要他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师面前,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第二我",让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统一在"我"作为"他者之他者"的文化生态中,由此确立教育存在的伦理主体。  相似文献   

7.
叶飞 《江苏高教》2012,(2):123-126
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的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关心他者、关怀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但是,这种以关怀他者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道德视角,往往容易被误解,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观念误区。道德教育的"他者"意识和"他性"思维应尽力避免利他主义、为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理解误区,以普遍正义、人我共存的道德理念为基础,践履协商共识、宽容开放、关怀尊重等价值原则,促进学生的"他者"意识和关怀意识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对"他者"的人格尊严以及生命存在的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8.
从“他者”到“我者”——兼议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割裂的学习、功利的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和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问题,这使得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的"他者",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将学习内容从"他者" 转变成"我者"的两种途径,即构建道德的学校学习共同体以及形成基于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生成过程伴随着不同阶段"他者"形象的建构,从"帝制"走向"共和"是新国家认同形成的初构阶段,满洲权贵是革命党人所要建立的共和国的"他者";从"共和"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是国家认同的重构阶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他者"。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他者"主要来自于国家外部,同时部分地存在于国家内部。不同时期"他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10.
自传不是自说自话的独白,而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之上的对话.自传中存在对话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以"他者"因素最为重要.学界对自传中"他者"的现有研究存在明显的问题,而直接论及自传中对话现象的<自传的契约>则把问题简单化.他者既包括外界的显见及隐性的影响,更包括自传作者自身的异己力量.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苏格兰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卡罗尔·安·达菲在她的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她的代表作《另一个国度》从苏格兰文化、政治、诗作风格等方面,阐释了对意识当代苏格兰民族性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达菲的苏格兰本土意识,也为人们了解当今苏格兰民族及其思想提供了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理论自觉即教师对自我作为理论主体存在的自觉,它意味着教师以一种独立思想精神和批判态度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事件有意识地追问与反思,以寻求对日常教育现象、问题的澄清与解蔽。理论自觉是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能够以变革主体参与变革推进以改革在实践层面真正发生的需要,也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张炜的长篇新作《外省书》以意象化的叙述、哲理的思辩 ,呈现出零散状态。而小说主人公的忏悔意识贯穿其中 ,凸现出人类深沉的隐秘结构。这两方面的融汇统一正是张炜小说追求的一种新品质  相似文献   

14.
对老舍小说中三类自我意识与他物意识失衡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厘清其社会、人文根源。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借鉴或采用西方教师教育研究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文化殖民”现象普遍存在。由此,不仅造成基本国情、民族传统文化、本土教育资源等的“集体遗忘”,还造成研究者在价值选择上思维方式的单一、认识的片面、多元思想的消解。从后殖民主义、本土知识等的研究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必须要有“主体重建”,克服“民族化”或“西方化”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强调“文化自觉”,摆脱文化帝国主义的束缚,走出一条中国的教师教育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形态上看 ,“乡土”向“农村”的蜕变源于“他者”的进入 ,它包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涵 ,从不同侧面不断瓦解着乡土世界原有的自在性、自然性和完整性。“他者”进入的冲击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 ,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对血缘人伦的覆盖 ;而在新时期反映农村经济改革的小说中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给人们在心理上所造成的波动 ,往往体现为一种乡土性的苦闷、焦虑和失落。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理论自觉意味着教师以一种独立思想精神和批判态度对待其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同行专家教师优秀经验与教育专家及其创生的教育理论。理论自觉是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能够以变革主体参与变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在变革时代运用变革使其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理论自觉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从训练教师的他者意识、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注重教师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批判力;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营造研究性教师培养文化等多方面合理衔接的长期而系统化的工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教师的传统优势似乎不再明显,许多教师面临着“今天怎么当教师”的角色困惑,甚至出现了“职业倦怠”倾向。本文以对人生角色的感悟为出发点,从当代教师的作用观、关注点、自身修养的变化以及教师的理性思维和教师的教育信念等方面,分析阐明了当代教师在其角色意识当中所应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职能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运用艾芮格瑞的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里女性意识的缺席。首先,文章对于近年来关于乔叟的女性主义评论作了一个大概的总结,针对其中普里西拉·马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从马丁指出的故事的一个意象出发,把女性意识在故事中的缺席分成两部分进行论证。第一部分指出"春月"作为女人,并没有在故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这表现在两方面:她没有自己的声音;故事有意回避对女性性欲的直接描写。在第二部分中,文章逐一分析了构成这个故事的三种男性意识:"冬月"的,商人的和读者的,指出故事所揭示的并不是"春月"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实际上是关于这三种男性意识和他们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电视受众与节目之间的媒介,主持人除了应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传播者意识,除了应具备相应的新闻意识外,还应有“自我定位意识”、“专门家意识”以及“终身学习意识”,而这些意识与作为一个普通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普遍意识,有着相得益彰的作用。对“节目主持人意识”的理解认识,关系到对节目主持人知识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