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网络围观的涵义与特征(一)网络围观的涵义"网络围观是不同目的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动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的传播把网络热点事件扩大化为网络群体事件,并对其集中关注,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议,使得局部性议题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网络围观通过信息的聚集形成社会关注,并凝聚成"意见气候"。网民们在大量的回帖、跟贴的围观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网络围观这一现象的分析,认为现在媒介组织的把关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并通过分析网络围观中的信息把关行为,分别以网络围观正负作用为切入口,探讨对网络围观行为怎样做好把关,引导舆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党报等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日益受到挑战,不少事件在网络上舆情汹涌之后,才有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上,本地传统媒体的沉默也不断被民众所质疑。作为《闽西日报》舆论监督版"读者热线"的编辑,笔者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也常常感到,地市党报开展舆论监督的压力越来越大,监督难、监督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4.
“共景监狱”理论及微博围观效应(一)“共景监狱”理论概述“共景监狱”理论源于“全景监狱”理论,是“全景监狱”理论的延伸和异化.所谓“全景监狱”①,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方式的一个比喻.福柯发现,在传统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下,现实社会就是—个“超级全景监狱”(Superpanopticon),一套没有围墙、窗子、塔楼和狱卒的监督系统.这种控制形式就像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②  相似文献   

5.
网络围观是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形式.共同兴趣的议题、一定的人群规模和网络的活动场域,构成了网络围观发生的必然要素,网民通过多种手段形式围观“现场”并形成集群声势.网络围观实现舆论监督的动力机制是情绪感染下的群体利益表达,对权力的“凝视”和“合法性”审判构成其内容主体,话语的“优势反应强化”和形成决策压力是其实现的形式和路径.在正向发挥网络围观舆论监督功能的同时,警惕围观中的“去个体化”及其危害,建立合理的团体规范、培养舆论领袖、审慎管理议题等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网络言论和网络舆论逐渐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视野,网络群体行动取得了很多积极性成果.网络群体既有与现实群体相似的部分特性,又具有自己复杂而独特的一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成因和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范敏  谭立 《信息系统工程》2009,(6):45-46,44
首先分析了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然后在分析当前实名制系统技术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既可以保障网民言论自由和个人信息安全,又可以为执法部门提供网络取证手段的网络卖名制体系,最后强调要顺利实行网络实名制,应建立相关法律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2013年是互联网舆论格局和生态治理出现巨变的一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2013年以来,打击网络谣言、政府信息公开等相继引发热烈讨论。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网络舆论监督既为广大网民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的重灾区。本文以近期发生的"丁锦昊事件"为例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10.
王莉超 《新闻世界》2014,(10):108-110
网络围观极大地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是丰富治理主体,创新治理理念,推进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友好互助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但是非理性的网络围观随时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用理性透视热点,守望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从政府角度、媒介角度和社会大众角度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网络围观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效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已超过3.84亿人,成为世界第一大网民国家。政府如何以最快速度收集网上相关舆情信息,跟踪事件发展,如何快速回答公众疑问:事件为何发生?谁来负责处理事件?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平等地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在虚拟的空间里可以广泛而自由地进行意见表达,网络给公民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了政务公开的开展,甚至有人说,网络注定要改变人类原  相似文献   

13.
网络暗室里交往的人们,如同带着假面一样,人们从平时的感情或行为约束中解放出来,也可能因为这种“解放”而肆无忌惮地做坏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已经使其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的民间力量。本文以网络事件"史上最牛团长夫人打人事件"为例,阐述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邱奕 《新闻窗》2014,(1):37-38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舆论监督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媒体、团体、民众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了解国家及社会事务,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表达情绪、态度,对国家及社会活动进行的褒贬与评价,具有公开、透明、快捷、范围广、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文化载体,应当说,互联网在承载文化信息方面,已经大大超越了任何一种传统的媒体,并且,基于互联网的跨地域、跨时空、传者受者多元互动等特点,人们越来越多地从网上接受到本土和外来优秀文化的熏陶及教育。总体看,网络文化的主流是好的,应予以充分肯定。但也不容否认,迅速崛起的网络文化潮流中也存在着许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事件本身的发展和解决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着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网民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继而探究网络舆论对事件和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壮大的网民规模使得网民的声音不再仅仅只是回旋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而是越来越有介入现实社会的趋势。回顾2008年发生的系列社会热点事件,有很多都是直接或间接发源于网络,随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参与,最终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此类热点事件的形成和迅速传播,既有源自于网络媒体自身特性的影响因素,也有网民在虚拟空间中所形成的心理效应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普及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络已伸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作用日益凸显,网民数量飞速增加,影响越来越大。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络新闻事件越来越受到不同受众的关注,在其传播、放大、沉淀的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在起着推助作用,这便是“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2009年看作微博元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微博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正是当前语境下微博效应的经典描述。从唐骏学历门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再到最近的郭美美事件,诸多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酝酿、发酵,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关注人次超亿,搜索超800万次,超越以往任何娱乐事件。本文中,笔者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从舆论监督角度出发,分析基于微博平台上的舆论监督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