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虽然说中国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式教育管理模式,但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教育发展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促进本地区教育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不断进行教育治理模式的改革。通过对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考察发现,在诸多影响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因素中,意识形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央政府分权与地方的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权限的增加,地方政府改革教育治理的积极性也增大。很多地方进行了教育治理模式改革,有的半途而废,有的未开始就已结束。无锡市教育治理模式管办分离改革是延续下来的少数改革之一。它们在厘清政府职能、增加学校办学的自主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公共治理兴起于20世纪后期,强调公共事务治理的公共性、公益性,倡导分权、民主、共享、互利等理念.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治理改革的趋势相吻合.笔者依据治理理论,审视我国基础教育治理实践,提炼治理模式,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和进行教育服务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独具特色的治理结构,与我国高职教育相比较,力求从中汲取经验,丰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途径。通过积极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探索将原有的单一"管制"模式转换为多元"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市场、社区、中介、行业、企业的地位和权责,通过强化政府统筹职能、改造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以形成多元立交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民主法制意识的日臻完善,地方政府内外行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的地方政府也逐渐由权力伸张型管理发展成为一种权力回归型治理型.治理型地方政府是我国政府管理的新趋势,要求关注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并通过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来寻求走向地方治理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后,在公共治理理论和国家"权威自由主义"行政体制的共同影响下,韩国教育系统开始全面实施地方行政分权化改革。在实践中,韩国地方教育行政形成了"纵向二级机构设置、横向二元主体并行"的公共治理模式。该模式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改革目标,以经费立法为改革保障,使韩国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前,该模式的不足之处也被显现出来,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韩国教育公共治理持续变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是导致地方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动模式不成熟又是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需要变革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单向管控模式,不断明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多元治理主体;不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公民治理机制;不断加强公民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合作互动,探索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的多元协同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8.
英国政府在国家教育治理体系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中央教育部与地方教育当局"合作伙伴关系"的教育治理模式。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过程中,英国国家教育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提供优质的信息与资源支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在具体实践中,英国政府通过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与专业人员支持,确保儿童与青少年的受教育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教育评价与教育标准建设来确保国家公共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明清以后的历史脉络中,重新审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治理的逻辑.清代西湖自主管理体制体现了行政指导下的地方自主治理和官、吏、绅合作治理的地方治理传统;而当代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城市公共事务治理改革,也体现了地方治理传统在当代的延续与演变.中国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行政集权与社会分权、“亦步亦趋”与“惠及乡里”.中国地方治理的历史传统与逻辑是中国走向未来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模式的起点,也是实现官民合作治理公共事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瑞典为推进学习化社会的建设,政府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大力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尤其重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和高等教育的引导作用.在学前教育的改革方面,瑞典政府明晰学前教育目标,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革新学前教育内容和方式.在高等教育的改革方面,瑞典政府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为终身教育实施提供条件,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调控,为终身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是地方治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个地方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主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落实国家政策、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政策措施。在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是宏观政策"落地"的重要实践路径。研究和归纳地方政府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科学理性地分析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动政府教育责任履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sights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local governance practices in the Canton of Bern, Switzerland, under changing policy conditions. Recent reforms introduced and strengthened the position of head teachers, enhanc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nicipalities and introduced new quality management procedures in local supervision. Long-tim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the meetings of the different local governing bodies in four case studies revealed not only new modes of governance practices but also chang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ing bodies within a municipality. By ‘studying up, down and across’ institutional borders and hierarchies, we recognised that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eforms local school governance emerges as contested field in which head teachers, school boards and municipal councils try to expand their influence and to contain those of related bodies. By their enactments of policy reforms, local bodies negotiate rationalities between traditional public supervision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of schools.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the last decades, most countries have adopted data-intensive policy instruments aimed at modernizing the governance of education systems,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struments such as 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s and test-based accountabilities have disseminated widely, to the point that they are being enacted in countries with very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traditions and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onetheless,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jectories that governance instruments follow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s is still scarce. On the basis of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n?=?158), this paper enquires into the scope and modalities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change that 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s and test-based accountability instruments have triggered in a broad range of institutional settings. The paper shows that, internationally, educational governance reforms advance through path-dependent and contingent processes of policy instrumentation that are markedly conditioned by prevailing politico-administrative regimes. The paper also reflects on the additive and evolving nature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reforms.  相似文献   

15.
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国家—社会的视角剖析了农村基础教育百年来的发展过程,集中探讨了近些年农村社会发生的若干重大过程,如税费改革中县乡财政关系的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利益格局的变化及私立教育兴起等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及其治理结构的影响,描述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着重分析了这些过程中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学校与民众之间围绕教育治理所发生的互动关系,指出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某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障碍和难解问题是机制建设。同时,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努力,而多元参与恰恰是教育治理的显性特征。从现代教育治理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政策支撑机制—内部建设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分析框架,从夯实外部支撑服务、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汇聚社会潜在能量等三大方面阐述信息化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法、美、日三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国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各具特色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建立各级教育行政咨询审议机构,实现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化,便成为推进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朱德全  冯丹 《教育科学》2021,37(1):23-30
"和而不同"是对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时代要义的精准定位,"和"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优质教育的按需供给,"不同"于"不同质""不同步""不平均"的教育发展。然而,当前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四大治理主体在义务教育治理过程中漠视优质均衡发展的"和而不同",仍然固守基本均衡发展阶段的治理逻辑,唯指标、唯效率、唯标准和单一化的治理举措,致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陷入"去和取同"的发展困境。为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治理效用,可从治理主体所处"制度场域"的制度安排出发,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而不同"的新时代要义为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重构"和而不同"的治理逻辑,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have taken place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nd governance or the way that higher education is or should be coordinated has become a global topic. The governance reform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emerged against such a background. The current studies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mainly tackle the reform processes and tre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s the driver of the reforms, whereas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susceptible to international pressures has remained under‐researche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mechanisms that facilitate the spread of global governance reform ideologies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Based on analysing recent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it conclude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ffected by the global reform ideas and practices that have been legitimatis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rhetoric and other countrie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