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校中文系吴亦文副教授撰写的《简明美学教程》(下称《教程》)最近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多年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的结晶。 为适应高师美学教学的需要,《教程》在体例安排上,力求条目清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全书共分七章。开篇“美学及其历史变革”,对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美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态势作了简要的描述和历史的勾勒。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性”,探讨了美的本质的基本途径,提出了对美的本质的一些思考。作者认为美的本质具体地显现在美的特性之中。因此,有意识地选择了美的特性进行论述,通过认识美的特性更深入地把握美的本质。第三章“美的基本形态”,第四章“美的主要范畴”,从形态、范畴学方面把握美的各种类型。第五章“审美意识”,第六章“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第七章“审美教育”,对美学的基本理论作了比较全面而简洁的概括。这样作为教材,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发挥,而学生又能较为全面地从总体上把握美学的基本理论,为教与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两个命题:一是“劳动创造美”,二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两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美学的起源、本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20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真谛:作为教师,只有以敏锐的审美目光、和谐的美学形象、优美的教学语言、去上好语文课,才能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美学的火花在学生心灵深处闪光。一、敏锐的审美目光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审美目光。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美的“因素”,在施教过程中,我注意在课程内容中发现美:l、散文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形散神聚,具有独…  相似文献   

3.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4.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5.
古代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散文是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散文和骈文并存;再往前追溯,就是“文”的概念,文与笔、文与言对举。而我们所讲的艺术散文又与“大散文”的概念不同。艺术散文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本质就是艺术性。当我们从这一美学特质出发,从艺术散文生成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和研讨时,就会大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花未眠》是一篇极富美学意蕴的散文,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从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并由此引发联想,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吾生也有涯,而美也无涯”的主旨。阅读本文,我们透过作者对“微不足道”现象的发现与思考,可以领略他对于“美”、“审美”等问题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对“美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的开启,是对“美的本质”哲学追踪的历史性揭幕。由此,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分析美学放弃了对“美是什么”问题的理论思辨,试图从其繁复的语言分析中消解美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在早期就为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美的本质”等经典问题不再有意义,“美”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美学史上,一直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也往往从考察美的本质问题入手,但这种研究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致使美学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事实上,美的本质问题应从属于审美本质特性问题,就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而言,审美本质特性可概括为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 引导儿童体验和发现美,什么是美? 在美学中所讨论的“美”,并不只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好看,漂亮。“美“所指的是一种广义的美,它包括多种审美形态,如优美、崇高、悲伤、喜悦.还包括丑和荒诞。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一.谁之罪 美学的历史是一个充满真理与谬误的历史。美学最初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美”的本质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的本质的探求中有两种主要的美学观点,即唯心主义美学观和唯物主义美学观。在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学观的主要代表有柏拉图、康德、克罗齐等,他们在哲学根本问题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最终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柏拉图就认为“美”的本质是  相似文献   

11.
章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人活着就在实现自我,即进行审美实践,在此基础上才形成审美欣赏,审美欣赏的本质、特殊性只能通过审美实践来说明。而审美实践、审美欣赏活动的出现。决定了美的存在是必然的,美学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美的本质问题,把美学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2.
形象,是美学的基本范畴。这犹如商品之于政治经济学,概念之于抽象思维的逻辑学。研究美学要从形象开始,不能从美开始,也不能如李泽厚所说“从美感开始”。形象是建立美学科学的雄伟大厦之基础。形象中包含了美学的全部繁杂的矛盾。形象的基本矛盾是事物与人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形象的基本的社会内涵是人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自然的、社会的人性。从美学角度说,形象的真、善、美,本质上即是人性的真、善、美。形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之性质,归根结蒂是人性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是人性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3.
美本质问题是美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其枯燥、抽象、不易理解,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中西美学发展史上,对美本质问题的探讨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繁荣;在美学教学中,通过探讨美本质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在当代审美文化深度意义缺失的背景下,探讨美本质问题更是重构隐喻世界的需要,因此在美学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学习美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诗的散文美”和“诗是生活的牧歌”是艾青诗歌的两大美学支柱。于其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大》)是“诗的散文美”的一次成功实践,不如说正是《大》的成功创作,促成了“诗的散文美”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是艾青“诗的散文美”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从艾青对“诗的散文美”的阐释中,可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叙述姿态、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5.
《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二、三期发表了陆一帆先生美学讲义第三章“人的美”,其中有些问题值得讨论。这里,我主要就分类问题和审美意识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祝建凤 《学语文》2004,(6):19-19
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审美的主体,而语文教材本身应该是审美的客体。教师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大量的“美”的因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学切入在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蕴藏着大量的“美”的因素,甚至许多议论文、应用文(如书信、广告、对联等),  相似文献   

17.
生命美学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学科因缘,美的本质与语文教育情投意合,二者的融合可能亦可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语文教育的本原是人性与生活;文学审美是必然也是必需;生命课堂追求审智也追求审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以审美眼光认识生命,从生命出发理解美.  相似文献   

18.
散文中的诗性问题是一个相当古老,同时又关乎散文未来的发展、品位提高的问题;要理直气壮地倡扬散文的审美诗性,又要尽可能地为散文的诗性“去蔽”;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诸种文体中两者又最为接近;散文的诗性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的美;散文的诗性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主体诗性、文化诗性、修辞诗性;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是以诗性来度量散文的质量,特别是内在的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散文的诗性不仅能有效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加诸人类的危害,还是提升和问离日常生活的审美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相比较“美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审美”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唯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走出审美迷宫》一书在审美原因的阐释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它撇开了传统的美学问题,从审美意识是如何起源的这个问题人手,把性动力作为美学研究的起点,认为人类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活动都是在性的推动下进行的,而美学研究的目的则是审美对人类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美学是从其哲学思想出发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的基本观点,奠定了他对美的本质认识。他对美感的来源、审美感官的形成、音乐和艺术等问题,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开始形成完整严密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