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赫斯顿的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叙述了奴隶制废除后,仍处在男性权威和白人至上的思想桎梏下,黑人女性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想和感情的故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珍妮的"身份"解读,引导读者分享作者所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他们眼望上苍》是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经典作品。赫斯顿凭借着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自身的女性经历,在作品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珍妮这一黑人女性形象。本文从成长小说的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珍妮从幼年到经历三次婚姻,解读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压迫下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作品中黑人女性成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他们眼望上苍》作为赫斯顿一生中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黑人文学中的第一部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通过浅析女主人公珍妮的四个人生阶段:未婚时珍妮与奶奶南妮的相伴以及她的三段婚姻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不断的寻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传统的黑人女性意识,成长为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实现灵与肉的自由,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  相似文献   

4.
董春雪 《海外英语》2014,(17):185-186
《他们眼望上苍》作为赫斯顿一生中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黑人文学中的第一部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通过浅析女主人公珍妮的四个人生阶段:未婚时珍妮与奶奶南妮的相伴以及她的三段婚姻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不断的寻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传统的黑人女性意识,成长为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实现灵与肉的自由,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伟大“母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昕 《文教资料》2007,(7):143-146
作为活跃于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黑人作家,赫斯顿曾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她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以一个黑人妇女珍妮作为主人公,描写她在婚姻中追求自我和平等的人生历程,在以“抗议”为基调的哈雷文艺复兴运动中发出了独特的声音,把黑人妇女敢于争取追求自由、平等和自我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带进了当时的黑人文坛,为后来美国的黑人女性文学的真正繁荣积淀了丰富的给养。  相似文献   

6.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小说。国内外众多的研究大多指向其"黑人妇女争取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主题,但若以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为理论参照,不难发现主人公珍妮始终游离在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道德、自由的寻索和逃避之间。缺乏爱的能力和对创造性劳动兴趣的珍妮,最终不得不逃避自由,回到生命的原点。而赫斯顿在人物塑造上的某些暧昧叙事和盲点,无不凸显出其在探索女性生存价值目标时的困顿和迷惘,更有潜藏其后的客观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7.
佐拉·尼尔·赫斯顿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描述了黑人女性珍妮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追求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历程。由于身处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主导的社会,珍妮被剥夺了自由和发言权,其自我认同感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珍妮的三次婚姻,呈现了珍妮对待婚姻的三种不同选择态度,在不断的放弃和重新选择之中,珍妮实现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自我价值。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珍妮对婚姻的自由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即人们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实现自我意义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8.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该文描写了主人公珍妮通过三次婚姻,挣脱了传统习俗的束缚,逐渐成长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独立的妇女.她不甘愿成为第一任丈夫的劳动工具,也不愿被第二任丈夫作为摆设,她不断地寻求自我,最终发现并了解自我.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只有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懈的追求才能使她们实现自我的完满.珍妮这个人物成为美国女性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深远的角色.这部作品也可以称作黑人文学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肖沂 《海外英语》2012,(15):199-202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该文描写了主人公珍妮通过三次婚姻,挣脱了传统习俗的束缚,逐渐成长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独立的妇女。她不甘愿成为第一任丈夫的劳动工具,也不愿被第二任丈夫作为摆设,她不断地寻求自我,最终发现并了解自我。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只有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懈的追求才能使她们实现自我的完满。珍妮这个人物成为美国女性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中影响深远的角色。这部作品也可以称作黑人文学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个”的句法功能和特点,提出“个”语法化的轨迹并试图分析证明。文章从共时平面描写了“个”的四种句法功能:作为名量词,修饰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表动量,相当于”一下”;标记宾语;作为助词,标记补语。之后提出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从历时平面验证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认为“个”语法化的动因有:(1)”一”的虚化和脱落;(2)“个”词义的虚化;(3)语用作用和类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15.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6.
从弗罗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现来看,高校“快餐型”书籍的流行既有社会文化原因,也有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它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据此,我们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找回失去的自我和个性。  相似文献   

17.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8.
“读后感”是属于义论文范畴的一种重要文体,写作难度大于一般性议论文,也是初中学生较难把握和写好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写作“读后感”的三字思维途径,即“读”,“思”和“联”,它对于中学生写好“读后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白和李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同样以《将进酒》为题做诗,但由于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之不同,两人在思想和艺术上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由此,我们可窥见"诗仙"与"诗鬼"诗风之不同。  相似文献   

20.
霍布斯从个人主义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推导出国家主义的结论。他先从人性的"自然欲望"造成"人对人是狼"的紧张关系入手,进而推演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再由"自然理性公理"归结出的自我保全原则,导出人们为了摆脱这一自然状态而付诸理性发现的自然法,而为了保障自然法的充分实施,又不得不付诸政治强力——"利维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