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虽然周立波在《暴风骤雨》中是把老孙头作为次要人物来安排的,但由于作家对“中间人物”把握的准确,就使我们不仅能熟稔土改时期广大农民的心态,而且可以顺此脉胳把握当今改革时期农民的精神面貌。因此,老孙头的形象至今仍具有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渝 《中学生百科》2012,(36):23-25
据说老孙头以前叫孙老头,后来不知道是大家觉得对他老人家有不敬的意思,还是他自己不喜欢被这么叫,他的外号变成了老孙头。老孙头是个踢足球的,至少以前是。今年暑假第一次去大田湾体育场便遇到了他,说他自己来上大学以后虽然实现了一直的梦想,天天踢球,但也算是幻想破灭。老孙头说过,十八九岁如  相似文献   

3.
<正> 老孙头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贯穿始终的一个人物,真名叫孙永福。这个幽默风趣的车老板子,看过《暴风骤雨》的同志,大概是没有谁能忘得了的。他给人的印象简直太深了。立波同志在《〈铁水奔流〉的创作》中也不得不承认:“读者常常只记得他,对主角赵玉林和郭全海反而淡漠了。”就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来说,老孙头无疑是一个相当生动真实的典型,是用得上“丰满”、“栩栩如生”这样一类益美之词的。对此,人们似乎是有口皆碑的。  相似文献   

4.
×××同学问:《分马》中塑造的最生动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谁?你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人物? 答:毫无疑问,老孙头是《分马》中塑造得最为生动成功的人物形象。老孙头虽然是老贫农,但由于长年在外赶大车,受到三教九流各种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自私心理比较重。他明明“早相中了”那匹栗色小儿马,却唯恐排号在前的抢先挑走,为了不露底,便说什么“还没定弦”;一等听到叫他名字,即迫不及待“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这个人物一上来就给人一种表里不一、圆滑世故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分析老孙头的性格特征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老孙头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同时老孙头不失为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相似文献   

6.
教过几年初中语文的教师,想必对《分马》这篇课文并不陌生。该课文选自于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第二部第二十四章。其中老孙头这个人物个性鲜明,尤其让人喜爱,他风趣幽默,聪明睿智,是作品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喜剧人物。  相似文献   

7.
教过几年初中语文的教师,想必对《分马》这篇课文并不陌生。该课文选自于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第二部第二十四章。其中老孙头这个人物个性鲜明。尤其让人喜爱,他风趣幽默,聪明睿智,是作品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喜剧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小说《分马》(节自《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虽然不是作品的主人公,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活跃于小说里,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老孙头是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他既不是郭全海那样的领导骨干。也不是老田头那样的积禄分子。他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朴质又颇为猾黠的具有多情致特色的复杂人物。倘若我们仔细地研读课文,你还会发现,在他的多情致特色中,其主导情致也是较为明晰和突出的,那就是幽默和诙谐。老孙头的这一性格主调,就决定了他必然是一个富有喜剧特色的人物。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在艺术上是十分成功的。他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发掘出幽默的矿藏,经过心灵的过滤,运用多变的手段,把人物特有的素质加以艺术化、夸张化。在具体的描绘中,抓住人物性格的幽默主体,将其融铸于人物的语  相似文献   

9.
苏联翻译家B·卢得曼娜在《暴风骤雨》俄译本第一版《前言》中写道:“周立波的第一个大的工作是翻译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对这部杰出的苏联文学作品的翻译给作家以后的全部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周立波的长篇小说的版面上描绘出许多中国农村的典型人物。作者有意识地给他们中的若干人赋予了肖洛霍夫的主人公的特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写车夫老孙头,……这个滑稽鬼和快活的打诨者是格内米雅其谷地的西奚卡老爹的亲兄弟”。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暴风骤雨》受到《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影响,其中以老孙头受到西奚卡的影响最为明显;二是《暴风骤雨》“描绘出许多中国农村的典型人物”,这自然包括老孙头在内,他不是苏联顿河格内米雅其谷地的西奚卡老爹,而是中国东北元茂屯的老孙头。  相似文献   

10.
《分马》中的郭全海、老孙头,是两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家抓住人物的典型的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才能和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海子后期长诗创作一改前期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让位于表现冲突、暴戾与雄强。他借助象征着毁灭之力与光明的“火”、变形后的“水”以及有着拯救之力的至高无上的“王”这些独立又相联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溶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太阳”意象系列,使其诗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是研究《西游记》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对这部作品主题的阐释。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关于孙悟空形象和作品主题问题,一直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说法,有人甚至认为作品主题上存在矛盾。孙悟空形象经历了从无法无天的"不法"之徒到自觉降妖除魔的"护法"使者的转化过程,把握了这一形象的转化,有利于对作品"惩恶护法"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翻译适应了文化环境,就形成了生态翻译。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实质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翻译。它为《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译者在翻译环境中做出不同的适应和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闵福德的英译作品是运用生态翻译于《孙子兵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孙武"辨     
破楚战争前后,没有“孙武”生存的空间。孙膑以后的战国诸子,在“孙吴”连用时.根据上下文意思,“孙”全都是指孙膑。是吕不韦的门客们编造了“孙武”故事,司马迁依据这个故事给“孙武”立传。  相似文献   

15.
孙犁把自己在文革之前十年的创作空白笼统归结为疾病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形并不尽然.通过对"孙犁在1962年"的考察可以看出,疾病并不是影响其创作的主要原因,而"写"与"不写"之于当时的孙犁,更多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立场的选择.孙犁正是以其睿智的选择,成为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卓异个体.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长影中的不少故事片都在艺术审美、题材选择以及主题传播等方面表达着改革后对社会主义新人意识形态、行为举止的诉求与期待。本文以长影八十年代的故事片为例,从影片中对改革后社会环境变化的展示、人们价值观与行为的刻画两个方面,探讨长影对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的时间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理念已经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心灵上的生态问题,所以运用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摒弃自然,远离幸福和回归自然,寻找自我两个方面来解读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发掘其中的生态意义,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学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知是孙子兵法思想的第一个核心理念,孙子对知的认识有亲知、闻知、尽知、先知、知常和知变的内容与层次。孙子这整体性、系统思维的知的理念对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具有引导性的作用,中国企业出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理念缺失、战略眼光短浅和鬼神迷信等大问题,都是因为知出了问题而“发病”,“先知而后战”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是永远的法则。  相似文献   

20.
想象的共同体--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民族国家”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想象和话语形态,孙中山则成为这种“想象”的努力实践者。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民族主义”思想日渐明晰,并最终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并现实地调整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奠定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