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思想方法。"这句话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还要符合数学的特点,体现数学的本质特征:抽象性、严谨性、似真性等。  相似文献   

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提倡"体现亲历,探究体验"的教学策略。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3.
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数学教育应重视数学实验,应将数学实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来设计.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实验,目的是以实验为载体,展示数学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亲历这个过程,从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实验应体现活动化、操作化特征,注意返璞归真,在注意揭示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展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的同时,注意与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挂钩,有机地和数学知识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如何避免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出错,应该追根溯源重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包括它们的来龙去脉,即产生、发展、完善、应用和与其他知识(方法)联系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过程性教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交流、验证、反思的过程。在发现出现错误的复习阶段也是如此,有利于通过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提高运算正确率,在寻找简捷的运算方法中发展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立足学生成才,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思考,促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6.
陈家洪 《教师》2015,(3):4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直接形象的感知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牢固。下面我利用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来讨论形象的感知对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李雪莲 《辽宁教育》2012,(19):62-6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大多数的教师而言,"数学的结果"可以一目了然的在教材中找到,做起来得心应手,而"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则需要在教材的使用过  相似文献   

8.
“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其价值不言而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熔炼、析离出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尽快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大多数的教师而言,“数学的结果”可以一目了然的在教材中找到,做起来得心应手,而“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则需要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自主创造,难免有些困惑茫然。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提出要通过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来传承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养。要对小学数学阅读展开整体的、全面的、立体的有效建构与掌控,必须弄清小学"数学阅读"的本原,重视"数学阅读"的过程,掌握"数学阅读"的策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大多比较抽象,以间接经验为主,虽然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数学活动、实验室等环节,但仍停留在老师做,学生看的状态中.其实数学有许多简单易行的实验,可  相似文献   

12.
<正>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苏科版教材中出现  相似文献   

13.
高职量化方法课程即数学课的教学改革引起了高职院校的广泛重视。很多教师都在思考探索这一课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环节。应以"必需,够用"及"实用"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案例为载体强化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引入实用软件,训练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技能;通过课程内容序化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融合。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改革、反思、调整、再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精简、增加、渗透"。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学习,重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数学活动过程,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这将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弗兰西斯·培根在《培根论人生》中有这样一句话:"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说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堂的灵魂。下面结合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两个教学片断,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张华 《广西教育》2014,(41):90-90
正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教师灵活的指导、积极的参与、适度的引导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能够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在连续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引导的巨大作用。在此,结合本人的尝试,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依托生活元素,丰富学习感知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  相似文献   

17.
李树臣 《山东教育》2013,(11):31-33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大部分老师都已经认识到"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在教学中他们也试图努力去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因为这样的课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备课准备,所以很多教师不能"持之以恒"。因此,我们说目前的数学课堂仍然是以教师讲"结论"为主,这样的教学湮没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真实应用的思维活动,学生学到的只能是死的知识,他们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我在本文就过程教学的主要意义进行论述,以提高广大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实施过程教学是全面落实《标准》精神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相比,数学思想方法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是动态的、隐性的,在教学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本文仅从问题化、过程化、自悟化、反复化四个策略,探索一条数学基本思想的有效教学策略。一、问题化问题化是指教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在教师的  相似文献   

19.
童晓红 《贵州教育》2010,(13):38-39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其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近年来,笔者一直努力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学习评价,以完善数学学习评价机制,下面来谈谈笔者关于评价的实践探索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读懂学生是顺利推进新课程、保证新课程能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