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悟、思辨和实证,都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个体来说,这也是三种认识世界、获取真知的能力。 感悟,源于体验,是理性向感性的积淀。感悟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受力”。洞幽察微、见微知著,对于学术发展的敏感性,即对于新的材料、事实,新的理论和方法的敏感性是这种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敏感性意味着学者的开放的态度和理智的诚实。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的工作动机都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需要是人积极性的一种心理内部动力状态。它不但影响人的情绪和推动意志的发展,而且对人的识识活动也有重要的影响,人们通过需要调节自身的行为,并制约着人认识活动的倾向。同样,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的心理需要不断得  相似文献   

3.
学术评价机制是近些年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从数据分析入手,梳理和综述了近5年“中国知网”中关于学术评价机制的期刊论文,在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评价机制创新的战略方向,对进一步深化学术评价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因此,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价值是人的认识所应把握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指引人们从事认识活动的动力因素与内在尺度。价值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间的关系,是需要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满足需要的愿望和动机,集中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定向作用、评价作用和调节作用。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在认识活动中,不仅要追求真理原则,而且要追求价值原则,不仅要追求认识是正确的,而且要追求对人类自己是有利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为了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人们必须重视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保生撰指出:学术研究是一种科学探索事业,是一个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迈进的认识过程,学术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对另一种认识活动的认识,更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而具有相对性。“人们受各种历史条件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最终一劳永逸地把握全部决定条件和因素。正因为如此,评价及其预见性应该不断充实、发展和验证,不能作为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指标和律条”。在学术发展史上,有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在刚一提出时并不被学术共同体所接受和承认。这说明,学术评价的结论具有暂时性,学术评价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直理的讨程.  相似文献   

6.
正确区分真理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关系是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问题,仅仅用道德标准来评价改革开放30年是片面的。真理标准与道德标准二者既有其一致性,又有其严格的界限。康德把二者说成二律背反是错误的,因为道德的“善”必须要以认识的“真”为前提,真理标准优于道德标准。道德标准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的道德实践活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导向的指南。真理标准与道德标准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对于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对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等都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冒荣 《江苏高教》2020,(12):1-9
近年来大学评价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视角多样化趋势,人们多看到其积极作用,但却并存着负面效应,其原因不能不归咎于这些评价偏重科研的指标体系,即便表面设计上教学分量的权重大于科研分量,隐藏在后面的真实关系却是两者倒置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失衡,导致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的行为倾向,也导致大学中的浮躁、焦虑和急功近利。这种情绪可以说是大学评价"灌输"下导致的"误识",这也反映出大学评价中存在着布尔迪厄所说的施行者与承受者"合谋"的符号暴力。所以能达成这种"合谋",主要在于其中的利益机制、舆论机制和场域机制;而隐匿其后的是对大学资源的支配权力。要减少大学中的符号暴力,需要大学资源配置的公正性,需要探求如何建立更科学、更合理公正而不致让大学产生"误识"的大学评价制度。在这种探求中,由于评价者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天花板"效应,必须使大学评价与大学资源配置保持适当的松脱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韩居国 《考试》2009,(4):16-16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动机,是一个人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价值与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价值与主体——客体、价值与实践——认识、价值与真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价值与认识的关系,试图说明价值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文章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对于价值的追求是人类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一般目的和最终动因。价直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事实认识而获得的,是较之事实认识更深入、更重要的认识层次。真理都是有价值的,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因而,实践检验也就包括认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人们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有低级和高级、简单和复杂之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已有的去推知同类的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或颜色,这是极其简单的间接认识。如果要使学生见烟而知有火,这是比较复杂的间接认识。我们常讲的闻一知十,以小知大,以近知远,举一反三等,则是更为复杂的间接认识。鸟会飞、月晕而风等,都是概括认识的结果。古往今来,学有成就的人都肯定了思维在学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要求,识字可以分为识和写两个重要内容,对刚刚学识字的低年级学生和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经验的中、高年级学生而言,应该怎样分别有效地实施识与写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一、怎样认识识字教学中的识与写语言文字是一种思维工具,学生大量地学习认识汉字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在低年级阶段,我们对识字的要求要比对写字的要求高。当然,语文老师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我们说多识字并不是无限制地让学生去认识字。事实上,根据教材要求(笔者使用的是苏科版的教材),每节课都有必须认识的字和建议认识的字两种要求。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人类全部实践的结果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它要真正成为现实的标准,还离不开已有的正确认识、理论来判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提法理论上并不完全周延,行动上容易导致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知与识两个层次。知是知识的表层部分,而识是知识的核心与精髓。知是识的基础,识是知的最终目标。识是认识、观点、见解、思想与分析判断能力的统一,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现代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的学术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管理与评价。如果说管理活动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评价则是管理活动的校正机制。管理出生产力,管理也出学术力。因此高校的管理实际上是学术管理。学术管理水平决定着高等院校的生存状况与发展态势,它构成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学术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以及从观念到制度如何有别于传统学术管理?管理过程谁来评价、如何评价,以及评价遇到些什么问题?这是本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知识、观念、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思维惯性或称思维定势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在某个思路方向上进行时,具有保持该思路方向的牢固性。惯性一词是从直线运动的惯性移植过来的,先入为主、老观点看新问题、经验主义等等都是思维惯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真理和错误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认识的任务,就是探寻真理、避免错误,更好地改造世界。近一年来,我国报刊上开展的关于真理和错误的问题的讨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次争论是由如何正确地评价科学史上的燃素说引起的。本文也准备从这个问题说起,试图通过对人类认识燃烧现象的一段历史的分析,考察真理和错误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意识作为实际进行的活动是物质的活动 ,但并非任何物质的活动都是意识活动。意识作为一种实际发生、实际进行的活动 ,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意识活动等同于知 ;狭义的意识活动只是知的一种 ,这种知是通过特定的物质———人脑———进行的活动 ,是在实知的基础上发生、进行的想知活动。这种活动作为反映是具有超越性的间接反映。与物质相对的意识是狭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心识”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也具有不同内涵。早期佛教的心识思想以“五蕴”中的“识蕴”为代表,解析为六种认识功能。上座部从一念心识的缘起次第入手,以八种心顺序生起概括了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心”都有不同的作用,这些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缀起来并且得出带有价值判断的认识结果,又将思维习气存入有分识,准备下一次的认识的发起。利用这种思想作为观心指导,我们能够很快发现自己心念的活动规律,但依此而发展的解脱论和业力说却存在不圆满的地方。“九心轮”思想开辟的心识探讨方式以及其学说没能圆满论证的地方对后来的大乘瑜伽行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性理论告诉我们,直觉是敏感地直接地臆测真理的认识能力,从感知到有所悟、有所识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推论过程,它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它启发我们,不要用繁冗的讲析与大剂量的训练去淡化和取代学生的阅读品味。在语文教学中,应借助生活经验与知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