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课本中散文占很大比重,学会阅读散文,对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据此,阅读散文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找文眼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语句,它是“神不散”的具体表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部分有八个自然段,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可能难以把握住。但是这部分中能起总揽作用的只有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文眼”。如果我们找到了它,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笔墨去写许多种植物和令人生畏的小动物,以及夏夜听故事、冬天…  相似文献   

2.
角度之一:抓文眼,明主旨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而这“神”往往体现在“文眼”上。《威尼斯》一文的奇妙之处是全文共有三个“文眼”。“别致”是全文的总文眼,“明媚”与“华妙庄严”两个分文眼分别概括威尼斯两大特色——水上城市和文化艺术之城。而这兼具“水上城市”与“文化艺术之城”的威尼斯也确实“别致”得很,确实与众不同!教学方法与步骤:通过对课后练习一、二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突出“明媚”,写“河网之城”、“海中之  相似文献   

3.
在争奇斗艳的文学园地里,散文,堪称为一种最古老而又青春常在的“母体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文学的“正宗”。 正因此,自古至今,人们对散文的含义、分类、艺术特征和写作手法各抒已见,难成确论。但是,在当代文学观念中,四十多年来,人们一提到散文,最深的概念就是“形散神不散”。一谈到散文就离不开“形散神不散”。散文作者们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形散神不散”几乎成了散文创作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5.
感悟散文的“神”是阅读散文的关键。如何感悟散文的“神”呢?一、整体感知,捕捉“文眼”“文眼”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构思布篇的关键。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能体现文章主旨在语句,它往往是...  相似文献   

6.
散文的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和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朱自清先生是善于在散文中设计“文眼”的艺术大师,他借鉴了传统的经验,并有自己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并重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散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让不少教师“黔驴技穷”.面对这一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重视对散文的解读.文章选取黄厚江老师、王君老师、李华平老师的三堂《背影》课教学实录,通过对实录的分析,探究如何进行散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第二册 第五单元 【学习要点】 本单元为散文单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神聚,即形散神不散。先明确“形”和“神”的含义:“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而言,“神”是指散文的内在思想而言;外在形式包括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等,而内在思想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明确“散”与“不散”的关系:“散”与“不散”是相对而言的,是对立统一的;散的“形”可以使题材天地广阔,行文灵活自如,不散的“神”可以使题材凝聚在一点,主题鲜明;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了散文这个体裁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进行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苏教版必修一)的教学时.总结完全文的结构后问学生: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形散神不散!看到学生反应这么快,笔者心中很是高兴,因为这个答案是笔者早已预设的。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我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了思考,觉得这一论断需要推敲、商榷。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篇幅短小、文学性比较强、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人们常用“形散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 ,“形散”就是内容广泛 ,写法灵活 ,跳跃性大 ;“神”是文旨 ,“神不散”就是文旨集中。阅读散文就应根据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由形入神 ,领悟文旨阅读散文首先要从“形”入手 ,一口气把它读完 ,即使有少数不甚明了的地方 ,暂时由它去 ,不细想 ,也不查字典 ,读过之后问自己 :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是为谁写的 ?为了什么目的写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态度 ?逐步由“形”揭示其“神”。…  相似文献   

11.
既然是“断想”,就不求完整、系统.散文尚“散”,以“散”话散(文),算是效频之作罢.散与不散人们说起散文的基本特征,都说“形散而神不散”.我以为还是“散而不散”的提法好.因为在构成散文的各种因素中,除了主题,其它因素都是“又散又不散”的;“不散”的,不止是“神”.神,专指主题,这大概没有异议.任何一篇文章,包括散文作品在内,主题只许有一个,古人说,“意,犹帅也”,如同一支军队,千兵万卒,统帅或指挥中心只许多一个,不然,“令出多头”,是不能打胜仗的.所以,各种文体的立意,都要强调集中,  相似文献   

12.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或叙事写人为主以托物寄意,或抒发激情为主以寄情言志,或议论为主以明辨事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做“形散神聚”、“形散神联”。“形”是散文的外部表象特征,“神”是散文的内在主旨灵魂,“形散神不散”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在散文教  相似文献   

13.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14.
“文眼”是把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是散文作品艺术构思的“焦点”。我们在写作中不可忽视它的作用与使用方法。“文眼”的作用妙在“揭全文之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抒发作者心情的散文。1927年,作者任教于清华大学,由于当时中国时局发生动荡,黑暗笼罩全国,因此,作  相似文献   

15.
刘尊珍 《现代语文》2013,(12):51-52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致使学生在学习散文时会感觉文章不完整,不能轻易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致使散文教学成为一个难点,而散文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手法又决定了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地位,如何有效地进行散文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散文,要点在于能从散开的“形”中找到隐含的“神”。要抓住散文的“神”就要从散文的“抒情、描写、议论”的词语人手,还要注意品味散文的开头、结尾和寻找线索、找准文眼、提炼主题。阅读散文的步骤是:搭好骨架找文眼,透过眼睛看灵魂。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课程内容看,散文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对散文的情感把握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散文的本质在于"形散意不散",形式上的"散"给学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上造成了一定困难,也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增添了难度。作者认为,在文言文散文的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其"意不散"的特点,即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眼"展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五经正义》的“对文”和“散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颖达《五经正义》中的“对文”和“散文” ,是一套分析古代词义 ,且主要是分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作者审视到经传中同义词相对使用时其义有别 ,单独使用时其义相通的特殊现象 ,创造性地配合使用“对文”和“散文”来进行分析 ,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综合训诂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先生1954年著《论韩愈》一文,是研究中国中世纪史划时代的文章。本文作者分析了《论韩愈》一文的意旨。指出文中以“尊王攘夷”为古文运动之中心思想,强调了一方面吸引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诗人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下,母亲唱民谣歌谣、猜谜语、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怀念、感激之情。五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这类散文时,确实有点难度。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教学时另辟蹊径,从课文的题材“形散而神不散”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看似平淡,实为“真切”,尽显“真情”,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