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战国时期是处士横议的时代,是舌战的时代,是演讲、论辩术发展的鼎盛时代。号称战国群雄中的舌战大师——孟子,就精于辩论术,他能自如运用各种辩论技巧,他在任何一次言谈中,都能清楚地看到所谈论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对于这个问题自己头脑中有着圆满的解答。从《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我们就可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2.
<正>"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  相似文献   

3.
孟子同时代的人说他“好辩”,后人称他“善辩”,他自己说这是“不得已”,不管怎样,孟子经常与人辩论的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他不断和人辩论,从《孟子》一书的记载中,我们俨然看到,这位老夫子有时侃侃而谈,说得别人连连点头;有时慷慨激昂,步步逼进,使人无法抵挡;有时曲折迂回,旁敲侧击,让人猝不及防。正因为他好辩,也善辩,在当时的诸侯各国中他才享有很多的声誉,除了鲁平公听信谗言没有与他见面之外,他每到一地,诸侯君主都要向他请教,有的还反复请教。齐宣王没有按孟子的意见办,到后来还深感内疚(“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试想,在“以攻伐为贤”的诸侯争霸的时代,这样一个只有满腹仁义礼智的儒家老夫子,能享有如此大的盛名,也足见他的雄辩才能。  相似文献   

4.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  相似文献   

5.
孟子作为先秦诸子中以“好辩”著称的大家,其语录体著作《孟子》中所记述篇章语言精妙犀利、辩论技巧炉火纯青、逻辑推理缜密有力,其用以论证中心思想的语言思辨针对性、逻辑性对综合研究孟子思想、战国时期政治与文化概况,对现代辩论技巧、风格都有很大影响。当代华语辩论论证思路与《孟子》既有沿袭之处,又多有发展与变更。  相似文献   

6.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雄辩有其技巧,如抬高倾听者的心理预期、在漂亮的语言中蕴含逻辑思辨以及用常识来纠正时代、个人的偏见等。同时,孟子辩之“雄”更体现在他的辩论并不是“为辩而辩”,而是“为用而辩”,并在“为用而辩”中始终凸显“仁政”“王道”的价值观。学习孟子,不仅要理解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更要去发掘他沟通、传递这些价值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们一致认为(孟子)有策上风,雄辩滔滔。这是对(孟子)风格较为准确的概括。然而,仅此大而化之的概括还万够,只有对其辩难技巧进行具体的把握才能略知形成辩难色彩的方法及所以然的原因。(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辩论,足以体现《孟子》的辩风。宣王一方坚持霸道,孟子一方坚持王道,辩论以孟子获全胜而告终,孟子采用的辩难技巧如下:一、引人入毂击中要害其含义为:不是按照对方的思路辩下去,而是转移对方的话题,使之进入自己的圈套,然后击中要害。文章用了三个步骤引人入毂,才把话题由齐宣王南霸道最后…  相似文献   

9.
《庄暴见孟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记述了孟子一次见齐宣王并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的过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捍卫儒家学说,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孟子不仅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雄辩家,其机智的应变能力,清晰的论辩逻辑,生动形象的语言,磅礴的气势,娴熟的技巧,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本文紧就《庄暴见孟子》一文窥蠡孟子的游说技巧。移花接木巧妙转题在辩论或游说中,如果话题或观点对己方不利,或比较难辩,就不妨采用移花接木也叫李代桃僵的方法,在…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善于用寓言来说明道理是其中突出的特色。对《孟子》寓言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很多学者在论及孟子的文学成就时对此都有涉及。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孟子》寓言的作用;《孟子》寓言的特点;《孟子》寓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1.
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像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不闻。孟子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让这些王公大人心悦诚服。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各位王公大人的呢?笔者将以《孟子·梁惠王章句》为例,将孟子的辩论艺术分为三步,即料鳖如神、诱鳖入瓮、醉鳖于瓮,来阐释孟子的辩论技巧。一、料鳖如神正所谓“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12.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么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竟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比如齐宣王是野心很大的君主,总想称霸诸侯,却不愿施行仁政治理国家,孟子就常和他辨论。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去楚国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该如何对待这样的朋友?”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法官不能办案,那应该怎样对待他?”宣王说:“免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又该怎样办?”这时候,齐宣王看看左右的臣子,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常谈到《孟子》的文论,总不离“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及“以意逆志”几条,其实孟子作为先秦散文史上一位富有文采的大家和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极有个性的大儒,他对文学、对文艺都有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常谈到《孟子》的文论,总不离“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及“以意逆志”几条,其实孟子作为先秦散文史上一位富有文采的大家和学术思想上的一位极有个性的大儒,他对文学、对文艺都有更多的观照.本文  相似文献   

15.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竞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和“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相似文献   

16.
孔子、孟子的哲学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连贯和师承关系决定了他们哲学思想的相同性,时代的变异和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哲学思想的不同性。我们对他们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了解他们二人哲学思想的本质和特点,一方面了解时代发展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么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竟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主要从宏观上对《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或是从其文学性、思想性、政治性上加以阐发,成果颇丰,但亦有缺憾。本文尝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孟子》散文论辩艺术方面加以专章论述,以期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细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辩论家。他的七篇辞锋犀利的著作,对我国的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柳宗元认为要从孟子的文章中学习支条畅茂的写作特色①。苏洵则评论孟子的文章是:“语约而意尽,不为(?)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②。仍是能够道出孟子文章的辩论特色的是叶适,他说:“孟子出而说齐梁之君,几得改于齐,具见此十余章。大抵逆来顺往,无问其所从,必得吾之所以言而后止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孟子善于针对一些反命题提出自己的正命题给予驳诘,不论这些反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他都能酣畅地进行辩论,直至把话说完为止。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东汉,学者赵歧在《孟子章句》中就称道“《孟子》长于譬喻,”此言确非虚誉。《孟子》一书的比喻,不仅数量繁,种类多,而且形式新奇;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明理与文学效果。在先秦诸子中,可说鲜有其匹。至于后世的文学与语言,受其这方面的沾溉,亦非浅狭.因此,对《孟子》的比喻作番认真探讨,就显得极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