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11月上旬,江苏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最后一天,两位教师代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进行同课异构。两位教师的风格完全不同,却有一处错误相同。在探讨"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典故时,第一位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社鼓是什么啊?"学生回答:"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教师说:"老百姓演奏社鼓说明他们生活怎么样啊?"看到学生几个不满意的回答后,又说:  相似文献   

2.
衣达 《语文天地》2012,(9):31-32
【设计理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在此单元之前,已先后学习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对宋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教授本课,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作品比较阅读,可以让旧知与新学有机联系,增强学习能力。另外,用典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辛词中大量用典,这是他作品的特色。教...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宋词的天空格外美丽,可谓群星璀 燦。南宋就有一位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诗人,他与苏东坡并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出 自他笔下的千古传诵的名句。他是谁呢?(生答 >今天,让我们一 起学习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中写下了六百多首词,歌唱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在我国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在动乱的社会中度过。在他出生的前十三年,发生了“靖康之难”,中原沦于金人统治,辛弃疾家乡也被占领。他经历了女真贵族的残暴统治,目睹了北方人民遭  相似文献   

5.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名作,由于作品中用典较多,很多学者便试图从典故入手来探明本词的主旨,如边丽丽的《〈京口北固亭〉正读》[1]。边丽丽指出这首词的用典分三个层次:一为坚决北伐,复我神州;二为已失内应,不可不慎;三为抒雄志。在笔者看来,边丽丽无异在说这首词有三个主题。而袁世硕《中国古  相似文献   

6.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名作。当时南宋偏安已久,文恬武嬉,战备荒弛,将帅乏人,韩侂胄骄恣轻敌,重用的又是虚有其表之流。词人来到镇江后,一面尽心尽力,为北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一面又为自己未被充分信任,不能驰骋疆场、施展将帅之才  相似文献   

7.
李绍群 《语文天地》2012,(17):31-32
【设计理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在此单元之前,已先后学习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对宋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教授本课,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作品比较阅读,可以让旧知与新学有机联系,增强学习能力。另外,用典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辛词中大量用典,这是他作品的特色。教学时要向学生仔细讲解典故的来由和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这节课抓住了辛词多用典故这一特色,以典故为切入点,以读为媒介,通过初读、品读、悟读一步步走进文本,充分发挥诵读在理解鉴赏中的作用;借助主问题“你认为本词多用典故是掉书袋,还是恰到好处”引领赏析,通过范例引领和自主赏析,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点拨和情感渗透,引导学生领会和习得诗词鉴赏方法,品读词人一腔深沉的爱国之情,进而走向人生的大境界.  相似文献   

9.
千古闲愁酒难浇。楼上旌摇,江上魂招。北固亭与博山道,泪也飘飘,雨也萧萧。何日跃马满弓刀?梦中吹角,醉中翻箫。醒来又见西风叫,归路迢迢,白发昭昭。《一剪梅·素描辛弃疾》中国是诗的国度,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诗歌奇葩。词,这朵开在安定舒适的北宋的温室  相似文献   

10.
第二天的语文课是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走进教室,我就在黑板上写上“明天请你当老师”,学生顿时沸腾。一名学生问我:“是不是由我们自己上课?”我肯定回答:“是!”学生欢呼。我接着说:“你们认为上课前大家应准备好什么?”“查有关资料”,“弄懂文章意思”,“了解辛词的特点”,大家七嘴八舌。我说:“不错。你们还要发挥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著名学者杨慎在评论稼轩词时说过:“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论它“为第一”,虽然有些过分,但是这首词在辛弃疾作品中,的确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我们认真剖析这首词,对于研究辛弃疾晚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探讨稼轩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了解开禧北伐前夕宋、金的政治军事情况,都是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爱国词人辛弃疾是中国词史上的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他的词风格之豪放,思想之深邃,为后世所折服,同时又由于他壮志难酬,蹉跎终老的境遇,使得他的词的格调又不免苍凉沉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风格特征的。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济南人。他出生时正直中原沦陷,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时代。民族的苦难,时时搏击着童年辛弃疾幼小的心灵,家庭中老祖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薰陶使诗人从小具有远大的志向。公元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的义军参加了耿京的农民  相似文献   

13.
<正>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意蕴和语言艺术魅力,是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因为其含蓄隽永的特点,有些诗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词内容丰富、典故繁多,且注释涉及的历史人  相似文献   

1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此词所含典故甚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典故内容的全面解读、典故运用的深层含义以及典故串联的行文思路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有效抓住这首词中典故的特色,以典故解读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寻踪觅源,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与词人情感.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6.
夏烨 《成才之路》2014,(2):77-77
正新课改后,教师都在为追求高成效、高品质的课堂而奋斗着,但要真正触及新课改理念甚至实现它,并不容易。一堂好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诸多要素有关。如施教者制订的目标、学习者心理特征、教学方法与突破策略的选择、课前教学资源的应用以及师生双边活动等等,其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激活课堂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具体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北顾楼,在镇江市北固山上。权臣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主张北伐。年迈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后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认为,南宋要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韩侂胄等人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对他不满,于是借故将他降官,之后索性调离镇江。调职前夕,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眺望江山,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词。  相似文献   

18.
此词作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5)。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韩侂胄准备对金用兵,同时召回闲置几达20年之久的辛弃疾,先后任以浙东安扰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上,壮志未泯的辛弃疾积极从事战前准备,屡向当政者提出建议,又对韩一意孤行,轻敌冒进深感忧虑。不久,韩以为北伐的盖世功勋唾于可得,便不愿假手他人,捏造“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的罪名,使辛弃疾被劾落职。恢复中原无望,报国素志难酬,作者登上北固亭,怅望中原的破碎山河,不禁思绪万千,对古代英雄业绩的缅怀和对国事的深  相似文献   

19.
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我们设想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讲授"苏辛"同一题材的两篇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两首词开头写景、中间怀古、结尾抒情的比较去把握同一流派诗人的不同风格。一个豪放,一个悲壮,一样怀古两样情。  相似文献   

20.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斜,赢得苍黄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俚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