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阚秋莎 《考试周刊》2007,(29):141-14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在美学道路上的高峰,集中体现了他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思想,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光韵"这个概念,并将这个观念贯穿到整本书中。"光韵"这个理论对于今天的文艺作品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摄影,电影,电视这些新兴科技艺术手段刚刚萌芽阶段就提出了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看法和一些担忧,并且提出了艺术品具有其"本真性",在文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名词"光韵"值得后人思索,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一定也具有其特有的"光韵"效应.  相似文献   

3.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摄影,电影,电视这些新兴科技艺术手段刚刚萌芽阶段就提出了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看法和一些担忧,并且提出了艺术品具有其“本真性”,在丈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名词“光韵”值得后人思索,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一定也具有其特有的“光韵”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皎然对"气象"和"韵"方面的要求外在的气势格局和内在的意度韵度可以说是对作者最高的审美要求,"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揭示的是一种超然的神妙境界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艺术风格论、艺术辩证法与审美境界等方面;南宋姜夔提出的"韵"论思想与皎然的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对"气象"、"韵度"的论述、"词意论"以及审美境界方面。  相似文献   

7.
杨志文 《文教资料》2011,(13):20-21
《讲故事的人》实际上讲述的是一段历史,这段历史的结果是讲故事的艺术的衰落。本雅明以尼古拉.列斯科夫的创作为重要事件,论述了"讲故事艺术的终结"这样一个主旨,从而表达出对自己提出的"光韵在当代的丧失"这一命题进行必要的补充。本文通过对《讲故事的人》解析来探究本雅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8,(1):92-98
当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本雅明"aura"时各执一端,这种争议对理解其美学思想产生不利影响。"aura"中译为光晕比较符合本雅明的原意。光晕可以准确地体现出本雅明关于"技术复制时代"以前的艺术作品唯一性与神秘性的论述,且在遵循西方美学宗教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了他对艺术审美救赎主义的一贯要求。其他译文会误导读者联想起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造成中西文化的错位解读,且不能准确传达出本雅明所要阐释的语义。  相似文献   

9.
翁国彬 《文教资料》2008,(26):66-67
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他理论晦涩,身份多重.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时代,艺术家失去了艺术的阵地,艺术品失去了其灵韵,沦为取悦大众的商品.对此,本雅明并没有指出其根源所在,而是看到复制艺术作为人类解放之路的意义所在.本文试图客观地去描述本雅明对大众文化关注.  相似文献   

10.
"韵"范畴在清代词学中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韵"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韵"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韵"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后,其实并未得到大量运用,但发展到清代,它成为了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韵"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标树、对词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及对词韵创造与生成的考察上.上述两个维面,将"韵"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较为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的"灵晕"(aura)是其美学思想中重要的概念,理解其深刻内涵至关重要,因为传统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以及权威性都会因为"灵晕"的消失而产生质的变化。在本雅明那里,艺术"灵晕"到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就逐渐消失,展示价值取代崇拜价值,使艺术作品失去权威性,走向艺术的世俗化。虽然本雅明对带有"灵晕"的传统艺术恋恋不忘,然而也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新兴的电影有着传统的戏剧、绘画所不具备的特点。电影是动态的,不需要凝神观照的细细品味,改变了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模式,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  相似文献   

12.
徐子昂 《文教资料》2014,(19):65-66
本雅明提出,传统艺术身上闪现着地域传统的光韵。但汉语文献对光韵概念有两种矛盾的翻译,分别强调了"远"和"近"两种属性。传统在艺术生产过程中掌握了符号权力,拥有对符号资本的垄断权,赋予了艺术作品"远"的属性;传统在艺术消费过程中与消费者形成了合谋关系,使消费者在膜拜传统之时获得皈依感,赋予了艺术作品"近"的属性。其中,"远"表现出权力主体的支配性,是主要属性,"近"表现出权力对象的服从性,是次要属性。故而,可吸收两段译文的长处,将光韵概念的定义重新译为:"一定距离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尽管在感觉上是如此贴近"。  相似文献   

13.
通过深入解读《论历史概念》(包括"补遗")这部作品,力图挖掘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思考历史的独特方式:一种基于辩证意象的理解。而且,本雅明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辩证意象式的历史哲学中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弥塞亚(救世)主义的"相遇"与交织。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一"相遇"正是出自思想家本人对激进革命的承诺与期待。此外,本雅明在这种历史的辩证意象语境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也是本文着力考察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灵韵"是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等特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阐释这一概念,它具有神话信仰渊源与文学的仪式功能、自然人化的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的文学体验、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传统与对话性叙事等人类学维度。本雅明灵韵理论凸显了文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关联性,能为传统文艺作品的"袪魅"走向数码时代文艺作品的"复魅"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类生存的合理性问题和艺术与人类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本杰明始终关注的两个问题。本杰明的韵论就是在他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人类艺术形式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本杰明通过展现“韵”的四个特征而揭示出“韵”的实质内涵,并力图打破“韵”的贵族性和仪式性外壳,以便让人类在对自己的真实需要和真实愿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获得在现实中重建合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与中国美学之“韵”比较,本杰明的韵论“务实”而厚重,没有中国式的空灵与优美。而让艺术与审美担当过大的重任,忽视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必要性,这是本杰明的韵论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6.
乔彦妮 《现代语文》2010,(5):150-151
本文对气韵的内涵及特征作了概括。对中国古代气韵论的源流、发展进行了梳理。从把气韵分成"气"和"韵"的理解,发展到把气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理解。从气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看出:气韵是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和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上古音体系中"一部多元音"的问题,分为以下八个部分:一、当代两大对立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二、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三家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三、论关于上古韵部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说评价的两个标准;四、论王力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五、论李方桂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六、王、李二家解决上古重韵若干方法之商榷;七、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三家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八、从什么角度看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鄂伦春民歌赞达仁为审美研究对象,探讨其中蕴涵的"气"与"韵"。  相似文献   

19.
法国译论家贝尔曼(Antoine Berman)在《翻译的时代》一书中,以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的"评论"视角,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了解读,对文中若干晦翳不明之处做出了详尽诠释。本文试图循着贝氏的解读进路,重新审视本雅明最易招致后世研究者断章取义形成误读的"纯语言"概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直译"理念,以期辨明它们在本雅明语境下的真实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20.
本雅明抛开传统史学所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从事微观的"拱廊计划"及日常生活研究,显示出本雅明研究视野的独特魅力。他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等手法重现现代城市生活的本原,形成一种理解日常生活的诗学。本雅明在历史的"废弃物"和"垃圾"中表达一种日常生活理念及其现代性的批判,在传统历史经验贫困的现实生活中表达审美经验的现代性转变,凸显出其理论的诗学价值和意义。本雅明的日常生活诗学为当代研究日常生活理论及城市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理论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当代文艺审美空间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