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诗经·周南·汉广》为分析对象,从其题旨、艺术手法、结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情诗,同时又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通过一唱三叹的叠咏,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张荣 《现代语文》2009,(7):11-12
经中的婚恋诗极具艺术魅力,以朴实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社会人们对生活极大的热情,对爱情美好的憧憬。《将仲子》一诗的主题历来争议颇多,本文从典型的历史背景、特殊的恋爱环境、羞怯含蓄的爱情表白、原生态的大胆追求四个方面分析,认为该诗是一首隽永含蓄的少女诗意的恋歌。  相似文献   

3.
《周颂·思文》是周代举行郊天礼时以后稷配天的乐歌。关于后稷配天的原因和目的,也即诗歌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德配”、“郊稷稀其祖之所自出”、“冬至郊”、“祈谷郊”、“献祖”和“耕藉而先祭后稷”等六种观点。经考察《思文》的字词含义及诗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此诗是春季祈谷郊天时祭祀后稷,颂其功德并祈求农业丰收的诗。  相似文献   

4.
《茉苡》被认为是《诗经》中后人最难摹仿也最难口译的诗篇之一,因而历来的论者都未能对诗篇中的审美意蕴给予充分客观的解读与阐释。本文拟从诗篇的美感获得角度入手,将蕴含在其中的生命之美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5.
儒家解释《诗经》注重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没有遵循《诗经》是文学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接触《诗经》作为诗歌的“诗性之美”。以《陈风·泽陂》为例,综合十种《诗经》注本关于此诗的解释,将汉儒、以至后来儒者加诸此诗上的种种迷雾吹散廓清,以发现其耀煜着先民情性之光、智慧之光、理想之光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6.
约翰·凡·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作为早期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三颗明珠 ,描绘了他所设想的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其中对教育进行了重点的论述 ,涉及自然科学、全面发展教育、妇女教育等问题 ,在今天看来 ,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摽有梅》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摽”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摽”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摽”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摽”应该当“树梢”讲,“摽有梅”应该为“标(摽)有梅”。  相似文献   

8.
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京都的圆山公园,我想描绘枝叶低垂的樱花树盛开的姿态与春宵的满月相互呼应、融合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台兹碑铭》的作者吐帕克·阿力普·舒力在该碑铭中说:“回纥可汗登位统治了十年,之后又统治了七十年”。这一过程是属于回纥国。本文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回纥部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那河,蜿蜒在山林之间。它,是全村人的命脉,是我们与外面的惟一通路!河上有一条窄窄的小船,那船沧桑中透出古朴,它是我们惟一的水上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以人物的名字做题目的并不多见,而《卫风·氓》(氓是弃妇的丈夫)就是这不多见中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氓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他在婚前和婚后的不一,婚前的信誓旦旦,婚后的施以“暴矣”,以至最后的抛弃,从文中的“蚩蚩”都可以体会出来。抓住这个关键词,就能轻易地理解全文及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卫风》因爱情诗居多,常被研究者指为“乱世之音”、“靡靡之音”。然而,透过这些情诗,后人也可以一窥两周时期的风土人情。以《卫风》为基础,可探寻当时人们的婚恋习俗。  相似文献   

13.
因办事需要,我拿着一堆证明资料去复印。走进店,店主汉子看了我好一会儿,嘴角似有一丝微笑。他没问啥就忙乎起来,我说复一张的,他给印俩,我说复俩的,他给印仨。我心里嘀咕着,该不会诈我吧?他多印了会收多少?只是他的眼神和嘴角的那丝微笑又似曾相识。  相似文献   

14.
我想,如果把生活拍成一部电影,我一定不会是出现在镜头前的第一个人.也不会是在独白中念出抒情段落的第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呼啸山庄》的情节结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的独具匠心之处,并结合历来对该小说的评论,认为“荒谬、怪诞”手法的运用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最强力的控诉和最有力的揭露,也是小说流传后世而不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诗经·国风》的原始意象中,“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水在诗歌中传达着各种情感。或以水起兴抒发对异性的思慕之情;或在水边倾诉离别之痛、遭弃之悲;或因水阻隔恋人情爱而抒发感伤之情;当然,也有水边两情相悦浴爱河的欢快乐章。水生神话模式与先秦社会风俗的交叉、碰撞,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7.
18.
苦在古代经常用作名词表草名,但究竟为何草,争论颇多。或日甘草,或云苦荼,或日地黄,或日黄药,迄无定论。比较众说,从造词理据、用字通假以及文献用例等方面考证《诗经·唐风·采苓》苦字的名词用法,认为苦作地黄解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9.
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改编的次数之多,改编形式之多,在新文学作品中没有能够出其右者,而每一次改编,都是改编者依自己的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需求对经典的一种诠释。《家》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以不同的形式被反复地进行新的演绎,被不同时代背景的读者观众所接受,恰恰是这部经典作品具有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的明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