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光的邮票     
随着邮政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出现了信函自动拣选机,取代人工分拣信件。为适应信函自动拣选机的技术需要,1959年英国首先发明了磷光邮票和荧光邮票。磷光邮票与荧光邮票在紫外线灯下,能显示出特殊的颜色。当贴有磷光邮票或荧光邮票的信件进入信函自动拣选机时,拣选机就会根据邮票上发出的磷光或荧光条码数目,识别寄经本埠、外埠和国外的信函,并自动盖上邮戳。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发行了磷光或荧光邮票。美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家发行的是磷光邮票,加拿大和瑞典发行的是荧光邮票。我国于1980年发行过一套磷光邮票“邮政运输”,全套共4枚,分…  相似文献   

2.
防盗信箱     
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寄给自己的信件被人偷去,但往往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信件不见了。现在的澳门,常常有人偷信,偷信的人通常都是集邮爱好者,他们看到罕见、美丽而自己没有的邮票,就会想方设法把别人的邮票撕下来,甚至连信一起拿走。他们把别人的邮票撕下来,就随手把信扔掉。为了防  相似文献   

3.
13岁的佳佳是某中学初一(2)班的报刊收发员,专门负责本班报刊及信件的收发工作。一天早晨到学校后。佳佳就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收发室拿本班的报刊和信件。忽然,一封精美的信件映入了佳佳的眼帘,更奇怪的是,该信的邮票是倒贴的。平时对集邮稍有了解的佳佳想起。妈妈珍藏的爸爸当年写给她的信上很多邮票也是倒贴的,妈妈曾经说过,在他们那个年代,恋人或者很要好的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邮票一般都是倒贴的。  相似文献   

4.
程伟是个16岁的初三男孩。他从小就喜爱集邮,千方百计地到处搜罗邮票。一次放学回家,途经小区传达室,他发现信架上有一封信的邮票非常漂亮,只可惜不是他家的信。正巧这时传达室空无一人,程伟几经犹豫,还是偷偷地把这封信拿回了自己家,撕掉邮票之后,便把信扔进了垃圾筒。第一次尝到了甜头,程伟便一发不可收。他不再满足于自己家所在小区的那几封信,而是窜遍周围的所有小区。看到传达室没人时,他便迅速将有漂亮邮票的信件揣进自己的包里。有时,趁人不备,他还溜进机关、学校的信件收发室。通过这种方法,程,伟积攒了200多枚精美的邮票。然而法网…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信?什么是邮票?为什么信要贴了邮票才能寄出去?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来到了宁夏邮政博物馆. 在老师生动细致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中国上千年的邮驿史,知道了信是以前人们传递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而邮票就是信件的邮寄费.后来,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信的使用率越来越低,邮票也主要用来收藏和纪念.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 知识篇 邮票简介 邮票·百科名片 邮票是英文stamp的中文译法,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是寄邮人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寄邮人将邮票贴在信件上,再由邮局盖章消值,以用于在邮件被寄出前,证明寄邮人已支付全部或部分传递费用.  相似文献   

7.
邮票     
邮票不过是一张小纸片,上面印了些图案和文字。究竟是 什么 使 这 小小 的 纸片 有 价值呢?又是什么让一张面值为10 分的邮票价值 10 分钱呢?这是因为,你买邮票的同时,也从邮 局买回了 服务———邮局要将你的信件寄出去。当一张邮 票 完成 了 寄信 的“使命”,就失去了价值。你要想再寄信,就 必须 买 一张 新 的 邮票。常 常有 人 花 钱去 买 用 过的邮票。集邮者和集邮家以搜集形形色色的邮票为乐。有些品种的邮票 很难获得,而为了得到一枚非同寻常的邮票,有些集邮者不惜花重金。他们认为这很值,而他们的行为也赋予邮票新的价值。如果你集…  相似文献   

8.
我喜欢信件。传统邮递信件是我更为喜爱的通讯方式。打开信箱,发现一个鼓鼓的信封,上面贴着邮票,写着熟悉的字迹,没有比这样更惬意的事情了。书面交流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尤其当你独在异乡,家人、朋友、伙伴都在英国本土时。  相似文献   

9.
今年新学期下发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社会》第二册教科书,第八单元第三课《信件收寄常识》第45页下方,有一个信封范例,有明显的两处错误:其一,邮票的票额是贰角,其二,贴邮票处盖有收发局的邮戳。笔者认为:邮票票额应由贰角换为捌角。信既然是由北京寄往内蒙古,就应在贴邮票处盖上寄发局的邮戳。  相似文献   

10.
《小学时代》2016,(Z3):62-65
上期主题:"方寸之间天地宽",这是人们对邮票的赞美。我一直很喜欢邮票,因为小小的邮票能带给我知识,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那么,你知道邮票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邮票的历史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的邮资是由收信人来支付的。那时候,寄信都要由邮递员根据路程远近、信纸页数的多少向收信人收费。当时邮资特别贵,一封普通的国内信件的邮资竟高达6便士,最高的要收到17便士,而当时英  相似文献   

11.
【总体阅读思考】阅读这篇文章,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这篇文章原题是《寸方纸上,气象万千——世界邮票漫谈》,收入教材时改为《邮票的起源》,试说明为何这样改?改后的命题同原题相比好在哪里? 二、快速阅读,边读边写,列出结构提纲。三、文章第一、二段是写邮票的起源的。可否删掉故事,改为:早在邮票问世之前,人们的书信往来已有悠久的历史。十九世纪中期,书信往来日趋频繁,但那时邮寄信件的费用是由收信人付的。后来,一个叫罗兰·希尔的英国贵族向英国政府提出改革邮政管理制度的建议:由寄信人购买邮票作为已交付邮费的凭证。英国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840年5月6日正式发行邮票。  相似文献   

12.
<正>在从前那个车马慢的年代,人们要想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只能依靠写信的方式;如今,我们在外旅行,也常常会寄一张明信片给家人或朋友。在这些信件和明信片被寄出去前,都需要粘贴邮票,作为已经支付邮资的证明。虽然只有方寸大小的空间,但邮票涉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通过小小的邮票,我们可以知道它是由哪一个国家发行的,还能从邮票的图案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等。因此,邮票又被形象地称为"国家名片",各国都争相把这张"名片"设计得更加精美,令无数集邮爱好者沉迷其中。  相似文献   

13.
三代人的讲述:我和笔友的故事 75岁的教授奶奶:为了集邮交出一段忘年友情 在中学时,我喜欢上了集邮.为了交换邮票,我结交了三十多位笔友(penfriends),他们都是海外的,很多是英国(前)殖民地的,因为那些地方的邮票设计精美,色彩绚丽,我就专门找那些地方的笔友.每个星期,我都用一部破旧的打字机打印七八封信件,和笔友交换邮票.和他们熟了以后我们就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这样的交流不仅提高了我的英语写作能力,增加了地理知识,还有了意料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4.
邮票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有许多同学还有集邮的爱好。但你知道吗?以前,付邮资的人不是寄信的人而是收信的人。为此,许多人得为收到他们不想收到的信件付邮资,为此他们烦恼不已,直到后来……  相似文献   

15.
桌上一字儿排着四个已贴好邮票的信封。四个信封一模一样,四张邮票也是如此。气温很低,这些天来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迫得窗台上的一盆水仙花不住向里缩着纤细瘦弱的身子。这四个信封正同一片空白,没有填上任何邮编地址。信封里空荡荡的,宛如我的心。本来我有八个这样的信封。在一个月前,有四个被我装上问候祝福的信件寄了出去。我是怀着虔诚喜悦的心态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进距我家一百八十步远的邮筒里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变迁信件时代:那时,若想见别人,只需要贴上一张小邮票,用洁白的信笺,传递着我的想法和思念。固定电话时代:只要提起话筒,轻摁几个按键,一瞬间就能听到千里之外亲朋好友熟悉的声音。虽然,电话账单让我们明白了一字千金的另一种含义。  相似文献   

17.
爸爸在远方     
上周星期五,老师给三年级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给远方的亲友写一封信,要求大家写好后寄出去。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认认真真填信封,贴邮票,小心翼翼塞进邮筒,然后天天盼回信。一个星期过去,三个同学首先收到了回信。此后,天天都有同学们的信件,一个月后,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收到了回信,只有叶子没有。  相似文献   

18.
电子邮件     
年轻时,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鲁迅先生的《两地书》。那时,通讯没有现在发达,只有少数人家才有电话。亲朋之间的交往全靠信件来完成。每当月初领来部队发的6元钱津贴费,第一件事,就是买来十张8分的邮票。以后的时间就消磨在亲朋之间的书信来往之中。  相似文献   

19.
<正>爸爸经常给我讲邮票背后的故事,他说,邮票就像一部百科全书, “读”懂它们能获得许多知识。他的集邮册里各种各样的邮票可多了,有人物邮票、动植物邮票、美术邮票、风景邮票等等。看人物邮票,从中可以  相似文献   

20.
铝箔邮票1955年匈牙利为纪念该国制铝工业25周年,发行一枚面值5福林的铝箔邮票。 金箔邮票1965年加蓬共和国为悼念约波依查博士,最早发行金箔邮票,面值1000法郎。 钢箔邮票1969年不丹王国最早发行一套钢箔邮票,共12枚,介绍了世界钢铁生产的发展史。 银箔邮票1970年上沃尔特最早发行一套银箔邮票,图案采用以宗教为题材的基督教故事。 铜箔邮票1972年智利发行《铜矿收归国有》邮票,上面嵌一圆形铜箔。 丝绸邮票1958年波兰为纪念本国邮政400周年,发行了最早用丝绸印制的小型张。 塑料邮票19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