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在开学后四五周内,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或作业中经常出错,我惟恐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掌握,于是每节课上,我都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和纠正作业及回答问题时的错误,小至一个字、词、拼音,大到一句话、一段话、一个问题。几周后,几乎每个学生都被我纠正过错误,甚至少数学生纠错的次数达到五六次,有时内心焦急,免不了还要批评他们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课堂气氛愈来愈沉闷,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愈来愈少,即使有人发言也是试探性的,根本不敢大胆直言,原来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再也找不见了。  相似文献   

2.
时下,有关大学毕业生到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回炉再加工”的消息不断在多种媒体显现,而且有快速发展的态势。这种教育“倒挂”现象说明了什么?笔者归纳有三:  相似文献   

3.
课间偶读一古诗,感触颇多:古诗是中国古老灿烂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为什么古诗会让人觉得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呢?  相似文献   

4.
5.
我们当班主任的都知道:学生在写字时要求做到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左右,身体离桌子一拳左右,手握笔离笔尖一寸左右.我给学生纠正写字姿势纠正了一年了,可是一到写字时,学生有许多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但是我发现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的握笔姿势完全错误,但是写出来的字却很漂亮,我这样刻意要求孩子改正写字姿势,反而给孩子增加了负担,孩子按我说的正确写字姿势去做,写的字却更糟了.我在想:我应不应该纠正这些孩子的写字姿势呢?是什么原因总是使孩子的写字姿势得不到纠正呢?  相似文献   

6.
常用汉字中有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形旁,一个是声旁.  相似文献   

7.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名叫普洛克路斯忒斯的人终日守在路边,强迫每个过路者都要躺到一张他特制的床上去,凡身体超过床长的部分,均要被锯掉,而不及者则要被硬拉成与床一样的长度.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一位男孩正深情地朗读着他喜爱的这段诗句。“他读得怎样?”老师征求小朋友的意见。生A:他读得很好,很动情。生B:他把最一行的“你”读成“您”了。师:好,你听得真仔细。不过,老师请大家想想,把书中的“你”换成“您”字可以吗?生C:可以,用“您”念起来好听,还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师:对,老师也觉得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把“你”改成“您”字,改得多好啊!把这一段一起再读一遍。(生齐读时都把“你”读成了“您”。)这是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实小朱以秀老师执教《一株紫丁…  相似文献   

12.
吃午饭的时候,我的目光一边扫视整个课室,一边鼓励幼儿大口吃。我发现诗诗(化名)的餐巾掉在了地上,我马上走过去把掉在地上的餐巾捡起来给她,此时,诗诗脸上带着一丝天真的笑,很美,我不由自主地俯下身亲了一下她的小脸蛋儿。还没等我起身向别处走,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小小的声音:“老师,你不喜欢我。”我转身一看,原来是顽皮捣蛋的恒恒(化名)。我不由得一惊,问他:“你说什么?”“我,我是说,你不喜欢我。”“为什么会这么说?老师爱班上的所有小朋友。”我忙解释说。他低着头说:“因为你没有亲过我。”我恍然大悟。看着他…  相似文献   

13.
14.
倪培森 《初中生》2007,(10):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课外书吗?书是知识的阶梯,只有多读书,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是怎样读书才能更快更好呢?我认为有两条很重要,一是兴趣,二是坚持。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自己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才能逐步提高课外阅读的水平。要想提高阅读的兴趣,我有几个好方法:1.结合自己所学的课文,找课外读物充实自己。小朋友们,你们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如果还觉得意犹未尽,就可以读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将相和》《赤壁…  相似文献   

16.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也印证了“禁果效应”。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于探求盒子里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斥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禁果效应在我们的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有些学校总喜欢…  相似文献   

17.
18.
去年,我有幸在安徽的淮北和六安聆听了徐斌老师的公开课及报告,获益匪浅。特别是听到徐斌老师对课改中出现的教师没有板书,没有让学生看书,课后没有布置作业的“三无”现象提出了批评,感受颇深。虽然徐老师没有展开论述,但还是引起了我长时间的思考。下面我结合自己听课、上课时遇到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个月前,一位家长急匆匆地打电话给我:老师,我家孩子实在管不住了,趁我做家务的时候玩手机.一拿起手机就像变了一个人,说什么也不听,想要把手机要回来必须得打一架.有一天半夜我起来,发现孩子竟然在玩我的手机,您能不能帮忙支个招,这到底该怎么办呀?  相似文献   

20.
李青松 《陕西教育》2001,(12):23-23
时下动画片风靡中国,经久不衰,少年儿童们废寝忘食百看不厌,甚至许多成人也兴趣盎然。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如醉如痴呢?我认为是“魅力效应”。试想,一个没有独特吸引人的事物,你会对它感兴趣吗?这种“魅力效应”我们不妨“移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