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曾宝俊说过:"当前,‘建立’类型的课比较多,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建立科学概念、建立科学信念、建立科学情感、建立科学技能,等等。孩子们也沉浸在老师为他们建立的一个个‘科学世界’里,并且从不怀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今的孩子质疑意识是淡薄的,他们的质疑素质有待提高。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俊秋 《教师》2011,(6):77-77
我们常常会抱怨:"为什么讲过多遍的知识学生就是记不住?为什么一再强调的地方学生依然出错?"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学课上除了"数"还是"数",少了生活经验,少了学习乐趣,却多了没完没了的讲解,多了枯燥无味的练习。学生厌学是因为没有求知的欲望,或者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3.
一个绝望者问上帝:"我一直拼命地追着时间向前跑,为什么我的生活还是日复一日的相同?"上帝说:"你为什么要追赶时间?你为什么不停下来慢慢走?其实,每时每刻的风景都在变化,只是你没注意。"绝望者说:"停下来的话,我会被工作压死的!风景,哪里有?"上帝问:"你试着停下来过吗?"绝望者说:"没有。"上帝问:"不试试,你怎么知道你会被压死?不停下来,你怎么知道世界上没有美丽的风景?"于是,上帝带他来到时钟的上方。  相似文献   

4.
石波  杨蓉 《考试周刊》2011,(29):193-194
近年来,在数理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大多名列前茅,甚至独占鳌头。然而在已经评出的491个诺贝尔奖中美国人拿走了近一半。为什么我们在知识创新方面难以取得世界公认的重大科学发现呢?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能显示出更高的科学才能呢?对此,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有一句富有哲理的点评:"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可见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被严谨的系统统死了,被条条框框框住了,继承有余开拓不足,难以成为跨越时空的"异想天开"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5.
原绿色 《辅导员》2010,(24):39-4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学校,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我国的核心技术这么少,为什么新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等一连串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这是泰戈尔笔下的名句。之所以提及这段诗句,是想探讨一个尽管已经讨论许久,却似乎仍然"难解",甚至"无解"的命题:"揠苗助长",让无数孩子不能承受之痛。  相似文献   

7.
陆可爱 《学子》2012,(8):53-57
一、考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女孩生下来就是唇腭裂,六岁时她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女孩":妈妈,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呢?"妈妈":孩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你有缺陷吗?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缺陷的呢?别人有缺陷吗?你又是怎样面对别人缺陷...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领导安排我到另一所学校任教,当我在原来的办公室收拾东西的时候,我上学期教过的一些学生悄悄地走进办公室,其中的一个学生拉住我的衣袖说:"鲍老师,你为什么不做我们的班主任了?""鲍老师,你为什么不教我们?""鲍老师,我好喜欢听你的课。"其他的同学也纷纷发问,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许久,才开口和她们说明了原因。孩子们听完迫不及待地说:"那下学期你再调回来当我们的班主任,好吗?"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厦门外国语学校既能够确保高考又能够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厦门外国语学校从不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补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连学生都嫌少,为什么高考却屡获佳绩?厦门外国语学校培养的学生为什么广受耶鲁、斯坦福、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青睐?这三个"为什么"实际上牵涉到教育者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减负增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今天,探求三个"为什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上课有什么价值?这值得我们反思。在"去问题化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只是教会了学生机械、被动、教条的回答有着标准答案的问题,与此同时,却让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失去了他们该有的问题意识与能力。有位科学家曾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万有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一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1.
谢佳军  张晓灵 《教师》2011,(17):83-83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蒸汽机的发明源于"水壶盖为什么会冒起来"问题的提出;万有引力的揭示源于"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但是不是所有问题的提出都会带来"问题的解决"呢?  相似文献   

12.
迎向风雨     
《教书育人》2010,(8):68-68
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专程访问了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往山顶上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上的风雨不是更大吗?"我怀疑地问。  相似文献   

13.
“老师,我很喜欢动画片《西游记》的结尾曲,什么时候教教我们好啊?”“老师,到学校的小花园去上音乐课,好吗?”,孩子随意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流行歌曲不能进课堂虽然没有强性的规定,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做法,那音乐课为什么不可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给音乐课一些"阳光"呢?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提笔在备课笔记上郑重地写下"教学目标"四个字时,是否深入思考过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源于什么?应该怎样准确描述?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就能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思维是一门科学。钱老说:"如果我们发展思维科学,那就可能有朝一日我们懂得创造的规律,能教学生搞思想上的飞跃。"认识、领会和研究思维科学,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佩昌 《教师博览》2012,(12):44-45
2010年夏天,我带领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前往慕尼黑理工大学访问,参加该校主办的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访问中出现的一段对话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刚走到大楼门口,一位企业家突然问:"这是大学吗?"我回答:"为什么不是?门口不是有牌子吗?"这位企业家以不信任的口吻反问:"既然是大学,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曾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最终的归结肯定就是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可是拿什么来评价是否培养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玲娥 《成才之路》2012,(2):10-I000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思维是一门科学。钱老说:"如果我们发展思维科学,那就可能有朝一日我们懂得创造的规律,能教学生搞思想上的飞跃。"认识、领会和研究思维科学,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提出设想长久以来,不少老师上作文指导课,总是讲得太多,放得太少。这就难免会出现一个现象:讲过的作文题目,学生似乎写得还不错;没讲过的题目,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笔。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就不能独立作文了吗?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但凡提及科学管理,往往会提到一个词——流程。  相似文献   

20.
吴铭 《成才之路》2010,(36):I0007-I000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科学界泰斗钱学森虽已离世,但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至今无解。在人文艺术领域,同样弥漫着中国式的"大师焦虑症"。很多人在问: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能够与前辈比肩而立的新一代大师却千呼万唤出不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