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文学本性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焦点之一,凸显出其作为文艺学基本观念在当代文论建构中的重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是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基点,科学化的文学本性界定可以澄清误区,有利于推进文艺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学周刊C版》2017,(12):236-237
“文学”这个概念好像杂草一样,就好像谈“人是什么”一样困难,这是困扰着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要是硬要给文学下个定义,那简直是难上加难。笔者在本文介绍了著名的文论家韦勒克和卡勒对文学的概念的理解,还浅谈了一下自己对文学审美性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功能。对文学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最常规的功能,它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进行考察,从一个侧面对长期困扰文学的审美性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左翼文学无论从理论到创作都陷入到了权力话语的漩涡当中,成为功利性较强的文学宣传;但是同时也注意到它并不是完全不具备审美性,只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它所主张的崇高、悲壮的审美原则被无限地放大以致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呈现。并对近来所提出的从宣传学的角度来考查左翼文学的做法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8.
在审美视角下,朱光潜与其他京派作家在审美思想、审美眼光、审美批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别。从审美思想看,具体表现为情趣主义和趣味主义的不同;从审美眼光看,是通达的眼光与"乡下人"眼光的不同;从审美批评方面看,是逻辑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的不同。从审美角度辨析和检视朱光潜与京派文学群体的歧异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而且可以夯实中国现代美学的细部研究及基础研究。这一歧异性更能够突显朱光潜重"情趣"的直觉论美学及"人生艺术化"美学主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新闻传播是具备审美性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尊重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从新闻素材的发现和新闻文本组织.实现对大众审美的尊重和超越等方面,推动新闻审美传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学性"角度对今本《文子》进行关涉诗化性和情辨性特征的阐释和探究,通过对"沧浪歌"初创权的解读,引申到对"《文子》为屈原上源文化"可能性问题的分析,从而以文化纵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启悟,并在"今本《文子》和《诫子书》等文思想一致性"认识的思索中,对其黄老思想与文学审美性问题的价值和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新技术、新介质催生出的手机文学,呈现出与其他文学形态不同的审美特性:凝炼之美、韵律之美、创意之美、娱人之美、平实之美。在这样一个强调速度、效率、变化、互动的年代,手机文学因拥有其独特的多元审美体验,也必将激发文学新活力,推动文学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新闻的交融拓宽了萧乾新闻作品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文学的审美追求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它以强烈的审美意识,追求新闻的真实美、形象美与情感美;以个性化的审美视角,表现人性化的新闻叙事风格;以文学化的表现技巧,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学意识的主动植入,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扩展了新闻的传播张力,提升了萧乾新闻作品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质主义先验地设置文学的永恒本质,遮蔽了文学的动态发展过程。“文学自觉”说是以现代审美观念来判断古代文学而得出的结论,是针对文学的本质主义规定,它不仅不能揭示古代文学的真相,而且遮蔽了文学发展的新变化。文学史叙述应该突破本质主义局限,在语境中理解文学的发展,坚持语境化的叙述立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文学艺术亦可发挥其美育功能.笔者从历史典故、诗词、音乐戏剧、书画艺术、遗型艺术等方面论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的渗透;主张在讲述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理解它们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而且还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生活的记录,充满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瑰宝。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美的宝库。历史教育过程应该是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纵观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的历程,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科学美无不在历史中流光异彩。历史学科的美育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历史的美,发挥其内在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自1980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传播、接受过程的考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接受美学”的影响。不过就“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本身而言,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到了其对于阅读与读者的重视,而对其文学史观却重视不足。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所以在精读“接受美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着力呈现其共时态与历时态相结合的文学史观,或许对于今后文学史的撰写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史的编撰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近30年来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但目前国内通用的几种主要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对某些重要内容有所忽略,在体例安排上有一种“宏大叙事”的倾向,未能充分注意在“史”的链条中考察文学的发展过程,一些提法也值得推敲。进一步更新观念,突破旧有的习惯性书写模式,系统地探索文学的演变过程和规律,编写出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发展史。是当前学界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依附于外在的历史框架,二是文学自身内在的发展结构."文学的哲学"即体现为一种重视文学内在发展结构的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乃是文学本质实现的历史,因此强调对文学本质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学的哲学强调的是逻辑的研究方法,探讨文学本质的实现的历史及文学内在的发展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文学史.文学的哲学包含了文学史观、文学史研究方法、文学史的建构等基本内涵,这一范畴的提出对当前的文学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是文学研究领域的大户,文学史论著数量繁多,而且越来越多,因此产生分辨文学史类型的问题。在已有大量的文学史实践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学史分类的基本原则与依据,除通史、断代史、分体史和专史等概念外,还论析了总体史、非史之史等文学史类型,希望更深刻地揭示文学史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文学史撰述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