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工具,它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通感隐喻如何体现出系统功能思想,同时试图从语言最根本的生成处揭示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是如何重塑人类经验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的。本文认为,通感在概念功能、意义进化论、系统思想三个方面体现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尤其是在语法层面表现出重塑人类经验、反映语言的社会建构性。该文的分析尝试从通感的认知动因和形成机制两方面拓宽通感研究的理论视角,希望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文学作品中尤为多见。通感是一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认知的角度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通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它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4.
汉赋中的叠字运用普遍、精美、新鲜、既继承了前代人的,优秀词汇,又有创新。叠字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往往在夸饰景物时蕴含思想感情,具有一般艺术语言所不及的感染力。叠字的兼格技巧,使其具有多重的艺术效果,但也有雕琢、堆砌的毛病。  相似文献   

5.
通感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通过和语言的结合会呈现出不同的通感意象。研究发现汉英通感的认知结构共性多于差异,语言选择条件的限制是由本体喻体各自拥有的语义特征和人类的认知经验所决定的。作为隐喻性认知的通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能将生理、心理、情感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生成多维感知和立体审美的语言意象。  相似文献   

6.
通感是人们在经验和习惯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感官之间在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往往表现为心理上的幻觉和错觉。这种幻觉和错觉有助于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直感和体验。在小学高年段进行通感教学的策略有:自主聚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通感;细思细品,启发学生体会感觉的挪移;深度体悟,带领学生享受贯通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多纬度视角的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来自人的各种感知的相互联通,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通感构成了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形成人类认知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8.
汉赋与小说不仅在发生、演变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在文体的内在构建上,也有着某些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主要体现在叙事艺术层面上。首先,是叙述事件的凭虚构造;次之乃叙述情节的怪诞离奇;此外,乃叙述语言的铺陈夸张。正是文体之间的交融共通,促进了文学的勃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9.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10.
先秦通感分为早期形态和完整形态。本文从认知语义角度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语义框架,并列出其母体结构式。相对于母体结构式而言,先秦完整形态的通感变式居多。考察认为先秦对通感心理的认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而这种对感官联通正谬交叉的认知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通感的完整形态为何初现在文人作品中,并且与早期形态相比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汉赋中运用的神话素材非常丰富,其产生既受到先秦以来的神仙思想及汉代思想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诗骚及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主要讨论的是汉赋的神话叙述体式对诗骚,尤其是楚辞体式的继承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汉代赋家具有浓厚的仁政观念。他们重视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外族入侵,希望国民有一个良好的安定详和的生活环境。他们反对暴政和扰民的行为,希望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他们反对奢侈浪费,注重勤俭节约。而这一切都是有益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常常出现三种问题:运用语言来解释无法言传的旋律,跳过旋律分析环节,教师做秀表演而学生无收获。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联觉的思维方式,并将对各种旋律的体验具体形象地比喻成"水彩画""简笔画"和"写意画"三种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旋律、理解旋律和表现旋律情感。通过听觉与视觉、动觉的转换,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领略旋律之美,进而去理解和表现音乐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汉赋发展历程中,一个特别的现象很值得关注,即赋家在写赋的同时又在批评着赋。它体现了赋家内心的思想冲突。传统文化思维程式的提醒和新的文化思想实验结果所产生的诱惑,使得赋家处于矛盾痛苦的境地。赋家的内省和自我谴责实际上昭示着观念形态的重大变革。当人们逐渐消解传统政治道德观念对文字表述的唯一把持地位时,文学散文产生了。而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的志趣得到了肯定和重视。虽然这一思想没有达到理想的启蒙主义高度而终于为唐宋人扼杀,但它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汉赋与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作为"一代文学之代表",是先秦至魏晋游仙诗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汉赋将游仙与退隐相结合,开启了游仙隐逸化的基本表现模式;汉赋的游仙描写,已不完全是"楚辞式"的借游仙以抒怀,更多地表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列仙之趣";从楚辞到汉赋,游仙遇仙地点发生了由天界向人间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游仙描写的艺术想象空间;汉赋中的神仙世界自由美好,巳成为文人精神境界的一种象征,寄托着赋作家遗世高蹈、超乎尘垢之外的人生志趣.所有这些都对魏晋游仙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许多文人的人生观。这一点,在汉赋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汉赋是汉代道家人生态度的折光,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同,汉代道家的人生观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具体地说,就是由批判现实的愤激进而转向了“明哲保身”式的淡泊。  相似文献   

17.
从阐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作为普遍要求的教师素质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教师个人教学素质结构的途径和通过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形成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境论(境界说、意境说)和味论(滋味说、品味说)是带有浓厚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在形成和发展中从佛学吸取了思想资料。本文梳理了相关术语的演变情况,探寻宗教心理研究与艺术心理研究之相互影响和渗透,并指出古代境论、味论所包含的对人类审美心理规律的洞见,及其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