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瓶梅词话》大约创作于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三十年(1568—1602)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但是这个文人是谁?至今没有确论。近几年我们在整理和阅读伍家沟民间故事的时候,发现这里民间土语与《金瓶梅词话》中使用的方言俗语如出一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想:《金瓶梅词话》的作者是否曾经在武当山伍家沟一带生活过?或者是否与带有武当山伍家沟一带方言特色的人有过长期的接触?由方言俗语核考人物出处是中国传统考证学中的有效常法,由此我们觉得将《金瓶梅词话》中的方言俗语和伍家沟民间土语进行比较研究并…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不仅是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全书一百回,借《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为线索,描绘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和官商勾结、压榨穷人以及荒淫无耻的行径;作品对于社会底层的各种小人物和市井无赖,也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金瓶梅》的问世,对后世小说与文化的演变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和汉语  相似文献   

3.
伍家沟故事中描述了多方面的民间信仰,主要有鬼魂信仰、神仙信仰、精怪信仰、巫术信仰等,可谓一部民间信仰的百科全书,伍家沟故事通过民间信仰的描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理想和愿望及某些心态,影射和讽刺了封建官府的黑暗和腐败,也有少量故事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申先生的《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是一部专门系统、全面考释《金瓶梅》方言俗语的著作。它多方求证,义项全面,内容丰富。当然,其中也有少数词语(尤其是疑难词语)存有误释或解释不妥之处。本文择出其中的30余条予以辨析,以求得出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伍家沟村与河北耿村民间故事中都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两村民间故事所反映的民间信仰有同有异,相同的主要内容有:鬼魂信仰,精怪信仰,命运信仰等;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民众的巫术信仰、成仙信仰,耿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天神信仰、水神信仰,两村不同的民间信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两村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两村处在两个不同文化圈所致。  相似文献   

6.
伍家沟村与河北耿村民间故事中都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两村民间故事所反映的民间信仰有同有异,相同的主要内容有:鬼魂信仰,精怪信仰,命运信仰等;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民众的巫术信仰、成仙信仰,耿村民间故事着重反映了天神信仰、水神信仰,两村不同的民间信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两村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两村处在两个不同文化圈所致.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词话注释》质疑(续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注释》质疑(续三)⒇姜志信1.垓子点头(第42回)魏先生认为“‘垓’字本为土地之义,此说‘垓子’不知何意。得非指土地老儿乎?未明。总之,似是指的永远也点不了头的人物或神鬼”。“垓”指台阶的阶次,也指台阶、石阶。“垓子点头那一年”,即石头点...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词话》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部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现使长篇小说从神化幻魔、英雄传奇、历史演义中解脱出来,直面现实人生,拓宽了文学现实主义的道路。词话脱胎于说唱文学,又不局限于此,它开现代意义小说之先河,成为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先导,其意义不可抵估。小说虽“间杂猥词”(鲁迅),少年不宜,然其在文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崇祯本对词话本中的赋体文学因素进行了颇具色彩的二度创作。本文以词话本为底本,通过对崇祯本删除赋、新增赋和共有赋的分析,揭示出伴随小说发展,以赋为代表的它类文体在辅助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规范化和雅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就语言而论,《金瓶梅》是部很难读的古典白话小说.日本著名汉学家仓石武四郎先生在日译本《金瓶梅》出版时,曾把它语言的难读与古埃及罗杰塔碑文相提并论,这样讲虽有过甚其辞之嫌,但却不无道理.造成难读的原因有三:一是历经传抄刊刻带来的文字上的衍夺讹舛;二是复杂语言现象中出现的层次很低的土白口语;三是大量运用的记音字造成的语意扦格.三者的并存与交错,给阅读理解、校点出版带来众多障碍.由戴鸿森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1985年版),出示的校记达两千七百八十  相似文献   

11.
嚇(唬、吓)一、P7行1:只见坡下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九]大惊道:“阿呀,今番我死也!”  相似文献   

12.
没呀 九P103行21:李外传听声阿呀[::]时,便跳起来,立在凳子上,楼后窗寻出路,被武二双提着,隔着楼前窗,倒撞落在当街心里来,跌得个发昏.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词话》校读拾零(二)@刘世杰$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相似文献   

14.
不见 九P100行12:这武二竞走来街坊前去寻郓哥.只见[--]那小猴子手里拿着个柳笼簸箩儿,正籴米回来。  相似文献   

15.
蒸热 八P .83行 12 :妇人便问 :“角儿蒸熟了 ?拿来我看。”按 :此处港本原作“蒸热” ,无误。戴先生径改 ,应出校。“蒸热” ,意思是指把熟食品放在锅里馏一馏。前文有“又做了一笼夸馅肉角儿 ,等西门庆来吃”语 ,下文有“妇人用纤手一数 ,原来做下一扇笼 ,三十个角儿 ,翻来覆去 ,只数了二十九个 ,少了一个角儿 ,便问往那里去了。迎儿道 :‘我并没有看见 ,只怕娘错数了。’妇人道 :‘我亲数了两遍 ,三十个角儿 ,要等你爹来吃。你如何偷吃了一个 ?……’”等语 ,可知角儿是原先蒸熟了的 ,故此处不可径改。径改而不出校 ,也可看作是戴本的…  相似文献   

1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了戴鸿森先生校点的《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戴本”)。香港太平书局影印出版《全本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港本”)。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了刘本栋先生校订的《金瓶梅》(以下简称“刘本”)。经过对照研读,发现戴本在校勘、标点、删节方面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本文仅从港本中词语原貌出发,同戴本和戴先生的“校记”进行比较,试图说明某些语言现象,以此向戴先生和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中的反问副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瓶梅词话>处于近代汉语后期,其中的反问副词有"岂、莫非、莫不、难道、却、可、没的、端的、不成、终不成".它们的使用频率很不一样,"岂"的使用频率最高.它们有的沿用到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或没有改变,或部分改变,或完全改变;有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8.
潘健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7):50-51,79
《金瓶梅词话》作者至今难以确定.梅节先生重校本为“金系”重要文本,该书在回目对仗、叙述方式及标音系书籍特征三个方面均呈现民间文本特征.重校本《金瓶梅词话》明显有别于文人趣味的民间俚俗特点,可为民间创作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9.
我在八十年代才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进而涉及更大范围的民俗领域,已是九十年代的初期了。所任实际职务要求,必须全力以赴作好有关组织和编辑工作,即要努力“为他人做嫁衣裳”。这类工作繁重而复杂,占去了我主要的精力和时间,而采风和理论研究则属业余性质,成果可说是自我不断加压的产物。讲采风实践,不如生活在基层的同事;讲理论研究不如学富五车的先生.可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过这不上不下的特定位置,却是既有其短,也有其长,不无用武之地。我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和发挥优势,既不避艰苦,行万里路,采风及于半个中国.…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词话》是明代中后期横空出世的一部"奇书",是中国世情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作品中市井人物所讲的笑话,一方面折射出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金瓶梅词话》作为世情小说的本色。同时,它在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