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县方言"有(无)"句的特殊用法,主要体现为可以出现在谓词前,也可出现在谓词后。本文主要对这两种用法的"有无"句进行分析,阐明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并通过共时的比较,说明梅县方言"有(无)"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桐城方言的正反疑问句有"VP-Neg-VP""VP-Neg"和"可-VP"三种类型,但应用中变式较多,共有9种表达.桐城方言中的正反疑问句结构灵活多变,VP主要由动词或形容词及动宾词组充当,可充当谓语、定语和补语,且疑问词较普通话丰富,如"唛[m?52]""啰[luo11]"等.其中,"可-VP"式及其变式可表未然、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威海方言",即指威海市政府所在地环翠区的方言为研究对象,文登、乳山、荣成三个县级市的方言不包括在内。本文研究的威海方言属于山东东区东莱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威海方言双字调中的"去声+上声"的连读变调情况。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手段收集数据信息,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并探究不同年龄对于"去声+上声"发音的影响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问句研究中,多将"X+不"句式看作"X+不+X"的省略,作为反复问句来处理,但有些问句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看,均不在此列。从实例出发,把"X+不"句式单独出来,进行分类说明。从形式上看,"X+不"与"X+不+X"不同,从功能上看,二者也不完全等同;"X"的复杂使"X+不"也变得复杂。另外,"不"的功能在"X+不"中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的V+将结构在现在的多数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但在山西的一些方言中仍有保留。长治方言中的V+将结构主要表现为V+将+来。从句类上来看,此结构主要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从此结构中宾语的位置来看,共有三种类型。从此结构的否定形式来看,不同类型的结构用于不同的句类,其否定形式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欧美学生习得"VP+起来"的情况进行定量研究。考察的范围是"起来"的趋向义、结果义和时体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欧美学生来说,"VP+起来"确实有难度,很多学生到了高级阶段,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这一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娄烦方言的“着”和“了”作为助词的基本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此试图给相关的现象做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8.
“错”既能作补语,也能作状语,但“V+错”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错+V”,这被称为“错”作补语和状语的使用不平衡现象。该现象的产生首先是历时原因,其次,还有共时原因。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阐释“V+错”比“错+V”更常用的共时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形容词状补易位现象,并对状语和补语进行更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副词+名词”的排列不等于副词修饰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副词+名词”的排列现象不等于副词修饰名词,这种排列中所谓的“副词”其实是动词或形容词;所谓的“名词”也并非名词,而是形容词、短语或隐含着的动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互联网+"的背景,探究网络信息技术与项目式学习结合对大学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有利驱动,并尝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项目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旨在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也为今后项目式学习的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在多年学习之后停滞不前,即英语学习"瓶颈"问题,一直困扰着英语教育者及学生本人。"语言相对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对被试进行写作测试,对比测试后被试改正后和正确答案,探索出导致英语学习"瓶颈"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汉语固式思维。研究从实证角度丰富了"语言相对论"的理论内涵,促进了"语言相对论"的多角度研究,也为英语教学带来新启迪。  相似文献   

12.
熊佳莹 《职大学报》2013,(1):91-94,78
南昌方言中存有一些现代汉语所不具有的表继续体貌标记的特殊句尾成份,"[tos?]"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南昌方言中音为[tso鬝]句尾成份就是就是古时期的"著",其后简化了的"着",且其是一个保留了古音古义的正处在实词义与虚词义尚未分离的实词虚化的过程中的"着"。  相似文献   

13.
"哦"是开远方言中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助词。根据意义、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哦1"和"哦2"。与"哦1"不同的是,"哦2"不能充当疑问语气词,不能出现在是非问问句的末尾;"哦2"的语气较为沉重、严肃,而"哦1"的语气较为轻快、活泼,多出现在带有积极意义的句子末尾。"哦1"和"哦2"在语用意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哦1"可以暗示出说话者的主观否定,可以强调已经产生了的消极结果,还可以暗示与先前预测、判断有所不同的事实、情况;"哦2"出现在句末时可以暗示出某事件、情况比原先的预想更好或与原先的预想不同,可以使带有疑问词或疑问格式的问句成为祈使句,还可以暗示说话者对他人的委婉提醒或建议。"哦1"与"哦2"在使用中往往会改变句子的表层意义,产生用此言表彼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技术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发展带来的影响,亟待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继续进行改革。同时,"互联网+"视阈下需要分析研究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构成,并且要通过构建一种多元化的混合教学模式,从而满足不同学生对高校英语课程学习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主谓谓语句型中,“S V的 N”式别具一格。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角度综合分析这种句子的特征和作用,并用该句式与相关句式进行比较,便能进一步确定其主谓谓语句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16.
江淮官话无为方言虽属北方方言,但是极少用“儿”这个词缀.在普通话里很多用“儿”词缀的地方,无为方言用“子”这个词缀.无为方言“子”词缀和普通话“子”词缀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为展现江淮官话无为方言“子”词缀的特点,将选用具体的例子阐释无为方言“子”词缀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18.
音变有历时音变和共时音变。陇东方言表“现在”义的词语书写形式有六种类型:一庚、迎庚、而庚、壬庚、迎就、迎。这些说法都是“而今”或“如今”的音变造成的。考源方言词语,在搞清楚共时构造规律并联系演变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历时音变和语流音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都昌方言中最具特色的被动标记是"驮"。"驮"字表被动,主要分布于赣方言区,以及周边受影响的江淮官话区,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少见。通过语料库收集语料,对历史上各时期"驮"字语义进行分析,发现"驮"字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由本义"背负"发展为遭受义"挨、受",又从遭受义语法化为被动义,成为一个被动标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艺术设计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国现代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这种教育包括现代工业生产以及美术设计活动中艺术内涵、科学底蕴以及文化知识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实现主是依靠人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所以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要注重对学生艺术设计创造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操作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如今互联网时代中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种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也将完全颠覆传统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