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招聘会令人心酸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目前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心中最盼望的事。2006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情况、就业情况如何?来看一场前不久在一座中部省会城市举行的大型招聘会,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抱着极大希望前来“赶场”,然而大学生们心酸地发现,招聘单位给出的月薪大多在800元左右,还没有一个农民建筑工的收入高,“教育高成本”和“现实低收入”之间的尴尬,让莘莘学子感到了深深的无奈。  相似文献   

2.
“喂,这位听友您好,您已经拨通了《求职就业热线》,请问您是求职还是招聘?” “我今天打电话是表示感谢的,我昨天通过你们节目发布的一条招工信息,招8位下岗女工到我们服装公司就职,当天就找到了。” 这是湖北文艺广播电台“都市风景线”节目推出“求职就业热线”的第二天接到的第一个电话。 湖北文艺广播电台从今年4月20日开始在早上七点至八点的“都市风景线”节目中开设“求职就业热线”专栏,免费为下岗职工发送求职信息并为招工单位、个人发送招聘信息,提供全方位再就业服务。每天收到各类再就业信息40多条。在热线开通的第一天就有三位下岗职工通过《求职就业热线》专栏找到满意的单位。  相似文献   

3.
原“中国印刷人才网、中国印刷人才招聘网”自即日起正式启用新网站名称“众浩印刷人才网”.访问网址www.printhr.com保持不变。企业招聘。个人求职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输入“众浩印刷人才网”搜索该网站,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新闻与写作》的编辑: 您好!我是贵刊的一名读者,这张照片是我去年夏天在人才招聘会上拍的。那时的我也是求职大军中的一份子,不知为什么直到现在我看到它心里仍会有些紧张与迷茫。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社会民生,历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在“史上最难就业年”里做出不一样的报道?《东南商报》推出一组《海归学子求职记》系列报道,在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创新上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原“中国印刷人才网、中国印刷人才招聘网”自即日起正式启用新网站名称”众浩印刷人才网”,访问网址www.printhr.com保持不变。企业招聘、个人求职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输入“众浩印刷人才网”搜索该网站.或者直接拨打全国免费客服电话400-6618-979联系众浩。  相似文献   

7.
孙旭  理想 《出版参考》2007,(7):43-43
虽在20年前考克第罗斯刚开始在人才公司工作时.他就一直盯着人才。他在多年的工作中为艾克森公司、IBM及通用电器公司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可就在考克第罗斯已经在这个领域即将成功时.他的客户却变得找不到工作了——这些客户常常在面试过程中或面试之后被赶出来。考克第罗斯发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招聘已经和过去有所不同。因此.他不再简单地推荐人才.而是开始教客户求职。经过几年的努力.考克第罗斯终于有办法使这些求职者更容易就业.他将这些经验写在《求职的秘密》一书中.以下就是他发明的求职成功的五条新法则.  相似文献   

8.
电视求职类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性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娱令"后,电视相亲节目开始降温,职场招聘类节目成为了当今荧屏上的新亮点。纵观现今国内各级电视媒体,以求职为题材的招聘类节目不下十多档。那么,求职招聘类节目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相亲节目的翻版,是真服务还是伪作秀?职场招聘类节目在大同小异的形式竞争中,能否另辟蹊径,寻找各自不同的定位价值?职场招聘类节目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性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2月2日-9日.楚天金报派出4名记者,分赴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温州、宁波、绍兴、义乌8个城市.调查农民工就业情况.在江城媒体中率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赴沿海看求职”.陆续推出了8个整版的专题报道。报道从为赴省外农民工就业提供服务的角度出发。引导农民工理性外出求职,做好服务,取得好的宣传效果。报道推出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省有关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给予充分肯定,中宣部新闻局第112期《新闻阅评》以《满腔热情服务积极进行引导楚天金报“赴沿海看求职”报道服务农民工》为题,专题予以表扬。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对传统的纸质媒体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地市一级的党报,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才能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和上一级党报不断延伸的触角的挤压下,立足本土,办出一张具有地方特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报纸来?2004年1月《长治日报》创办了四份周刊:《经济周刊》、《人才周刊》、...  相似文献   

11.
岳萍 《新闻导刊》2006,(1):50-50
2006年1月11日.我市两家主流媒体在版面上分别两次使用“三甲”这个词。其中一家媒体的头版导读式标题有“新百家姓出炉李王张仍列三甲”.这条新闻排在第23版。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张、王、李继续位列姓氏三甲”:另一家媒体的头版新闻“请看贵姓排在第几位”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李、王、张位列姓氏前三甲”.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月11日,我市两家主流媒体在版面上分别两次使用“三甲”这个词。其中一家媒体的头版导读式标题有“新百家姓出炉李王张仍列三甲”,这条新闻排在第23版,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张、王、李继续位列姓氏三甲”;另一家媒体的头版新闻“请看贵姓排在第几位”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李、王、张位列姓氏前三甲”,第9版边栏头条“200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揭晓”文内称“清华、北大、浙大已经连续7年蝉联中国大学三甲”。从文内来看,这4个“三甲”表达的都是前三名的意思。相同的用法还有2005年12月6日我市某报第28版头条“重庆选手憾落三甲”,文…  相似文献   

13.
郑茜 《新闻爱好者》2011,(11):159-159
《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于2010年1月9日正式创刊,是安阳日报社创办的一张服务“三农”的子报。它的创办,不仅成功占领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而且为安阳日报社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4.
刘静 《青年记者》2007,(12):117-117
目前招聘类报纸的广告业务已进入平台期,并呈现下滑的趋势,仅靠纸质媒体广告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面临考验。上海《人才市场报》、《北京人才市场报》、《前程无忧》、《手递手》、《北京劳动就业报》都开始探索与网络相结合的运营方法,除此之外,许多综合报的人才专版,如《北京青年报》的《人才时代》周刊,《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等,则是附着在大报的网站上。它们的网络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不“触网”怕跟不上“潮流”,“触”了网却又徘徊不前,这是许多招聘类报纸面临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5.
《新闻天地》2004,(5):60-61
高校学子步出校园.走向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求职.现在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奔走于各大人才招聘市场,为自己的将来做着准备,现在就让我们来聊聊在媒体中求职要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说的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郝从近日的媒体上看到不止一遍了,这就是女明星刘嘉玲十几年前被强迫拍下的裸照,近日最先被香港的《东周刊》当作吸引读者眼球的猛料抖露出来,一时间香港纸贵,万众争睹为快。但不堪媒体骚扰的香港艺人们以此为导火索,一举掀翻了这家因此已名声大噪起来的周刊。但传媒业不乏前仆后继者,又一家媒体《3周刊》接过“赤裸”的大旗,重新刊登这张早已“著名”了的照片,在一期的杂志中对同一张照片刊登了4次(创了传媒业的纪录),并不再做技术上的遮掩处理,旋即脱销并加印,但也招来了更加激烈的责斥之声。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媒体融合转型发展进入文化融合的攻坚阶段,2015年,媒体人才流失从个别媒体向多数媒体扩散,从记者、编辑等向骨干队伍和高层管理人才蔓延.传统媒体似乎掀起了一股所谓“离职潮”,甚至有传统媒体“空心化”的担忧;与此同时,为适应媒体融合转型战略的需要,2015年各大媒体集团展开大规模的招聘,其中需求最多的是新媒体人才.这“一出一进”可以说是2015年媒体人才流动的重要特点.媒体人才流动加剧表面上看是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再平衡,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则是两种不同的媒介文化即传统媒体文化与新媒体文化相互碰撞与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地市级媒体以视频、直播等形式充分展示本地企业的发展前景、岗位招聘优势,打通企业用工与就业人员的零距离通道,是吸引高校毕业生以及更多就业群体回流家乡,实现“家门口”就业的重要方式;也是经营城市、稳定人口、保障民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如今谋职就业,即便是大学生、研究生,也大都是自己去招人单位“应聘”。于是,有些出版部门专门出版了《求职指南》之类的小册子;有的传媒也常刊发一些诸如《求职者应怎样讨得招聘方喜欢》等“指南”文章。应当说,这都是“好心肠”。但有的这类“指南”,无意间却把应聘者摆到了低招聘者一等的位  相似文献   

20.
《市场指南报》5月中旬起连续12期在一版显著位置免费刊登求职及招聘启事,为求职者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牵线搭桥,引人关注.这一举措既为政府分忧,也为百姓解难,很值得借鉴.该报在5月12日一版正头发表消息说,当前大、中专毕业生,绝大多数要靠自己找职业.他们的出路,牵动着家人、亲戚、朋友、老师、学校以及党和政府的心;部分退伍、复员、转业军人的工作安排,也遇到就业信息不畅等困难;武汉还有数万失业者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更多.稳定是当前的大局,是第一位重要的大事.为了替政府分忧、服务大众,该报决定免费为求职者刊登求职启事,以供用人单位选择并直接与这些求职者联系.此报道及第一批求职启事刊出后,各界反响强烈,湖北省劳动就业局负责人发表谈话,认为这是媒体以创造性方式介入“再就业工程”的体现;一些用人单位纷纷表示,有报纸牵线搭桥,他们选人才也放心多了.为了缓解“有些人没事做,有些事没人做”的矛盾,为求职者就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报又决定自5月14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