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音乐审美的心理过程,大致是感知觉整体把握音乐的"形象"后,记忆和联想深化音乐所形成的表象,想象创造出新的表象,它们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把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上升到美学的高度,进而使美感得到升华,最终完成陶冶人们情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想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机能,它贯穿于创作的始终。本文从想象对审美对象的生命化以及对审美表象的整合在作家审美创作中的功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审美知觉的特性在于那知觉同时又是想象。其实质是:那知觉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符合了,或者说体现了审美主体的想象。审美知觉的内在动力是审美情感:正是审美情感使一般知觉变成了具有潜在想象性的审美知觉。知觉即想象,这无论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还是对于自然物的审美来说都如此。当然,两者各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学想象是基于对文本知识的符号加工、图像表征和意义建立的认知过程,是语文学习特有的意象思维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想象的参与,通过文学想象促进学生文本理解、形成形象思维、丰富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从文本理解到文学想象的发生,促生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活动,实现了文本所蕴涵的对学习者的审美期待.文学想象以感知文本意象为基础,主要包括人物想象、情感想象、道德想象、审美想象.其基本过程包括文本的"游移视点"、表象的"塑性形变"、阅读中"唤情"参与三个环节.文学想象也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想象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要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注重学生意象思维能力培养、增强课堂画面感、建构想象课堂生成生动而丰富的文学意象图景,实现语文学习中文学想象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建国 《现代教育》2003,(17):89-89
体育审美过程,其实质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来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基本路线是: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美感享受。一般地说,通过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完整形象;通过理解,更深刻地感受审美对象;通过想象,活化和丰富审美对象,体验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通过情感,  相似文献   

6.
乡村女性的"弱质强神"现象是20世纪30年代小说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主要缘于创作主体的童年经验和自我个性。书写乡村女性的"弱质强神",就是书写乡土的厚实和博大,找寻精神的慰藉,获得心灵创伤的疗理和灵魂的救赎,彰显了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现代化想象。  相似文献   

7.
<正> 文学欣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动员和投入了他的整个审美机制即心理因素,如感觉、情感、想象、理智等等。在这诸多心理因素之中,对欣赏活动有着关键意义的应该算是主体的想象机制了,欣赏主体的其他审美机制只有经过想象的诱发和整合,才能将作品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又由对形象的体验而获得审美感受。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说的表象,是指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过去感知过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曾经是历史长久的封建父权社会,男性拥有极端的上层性别阶级的权利。中国文学历来也是男性的文学,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被深深的掩埋在男性对女性的辖制性想象之下。作为父系社会建立伊始的性别霸权阶级,男性的文学便是性别文学史上那个单一的声音。即使抛开丝毫没有女性或者根本不意表现女性的文学作品,剩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也在男性意识的压抑规整之下缺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女性形象大都依附着男性世界对女性的想象而诞生和发展,较少有生动丰富而真实的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人物。但时至近代,这种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想象却渐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改变又恰好较为完整的贯穿于近代狭邪小说本身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9.
白娘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她的形象从作为色欲代码的蛇妖到多情、真情和痴情的女性,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白娘子形象的演变,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和精神对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影响塑造作用,同时也体现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审美情趣、品味和理想的新追求。白娘子的形象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即中国传统文化把女性"异化"为非人类存在物,启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在主流社会男权话语下女性的命运、心理、精神状态和存在方式如何更为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思考方式,有想象性和逻辑性的根本区别。艺术教育实践必须充分调动艺术思维的想象性特征,其中想象性思维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特征。"形象性"是以"美"为前提,在审美反映过程中,由感知形成一系列的表象,通过具体的、物质化的美感形式传达给读者;"情感性"重在将创作者的情感渗透在知觉的表象中,使人得到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独创性"则是创作家认识到和体验到的人类种种情感在作品中得以实现和升华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乔治.爱略特突破了妖魔化或理想化的模式,重塑了吉普赛人形象。在她笔下,吉普赛人不再是神秘莫测、不食人间烟火的邪恶妖魔或高贵原始人,而是一群在苦难和迫害中仍然乐观生活、可敬可亲的普通人。这种重塑源自爱略特的人本主义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试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形象深得广告与广告人的青睐,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从媒介广告入手,把女性形象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从而识别出在商业化规范的今天,女性形象广告的鲜明特点与发展走向,对塑造优秀的中国女性形象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考察,发现女性形象主要是以圣洁化、商品化和幽闭的姿态存在着,这从侧面形象地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男女地位和权利不平等的事实,也说明了新时期小说在女性形象创造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塑造了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形象。与那些侠肝义胆的男性人物相比,这些女性人物黯然失色。这一现象引起了历来研究者的兴趣,他们纷纷撰写文章讨论之,故见诸于报刊的论文多矣。综观这些成果,大家的思路基本一致,即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蔑视、轻视女性的,从而将《水浒传》看作是一个反女性的典型文本。如果我们放眼于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中国古代文学,就会发现《水浒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水浒传》中的女性多为“红颜祸水”,男性英雄不近女色,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大肆杀戮,都体现出男性是社会的主宰。然而女性对人性、对爱情的追求和家庭地位的提高,犹如坚冰下的潺潺流水,昭示着其自身主体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来海峡西岸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四城市女性消费居前的健身项目分析表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女性已具有体育消费的需求,合适的收费、鲜明的项目特色和独特的推广手段是吸引女性健身消费的重要原因;要重视对女性进行体育消费的宣传,开发更多符合女性消费需求的健身项目,才能带动更多的女性健身消费,进而促进体育消费市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审丑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语文课本及其读物所呈现出来的“丑形象”描写进行美学阐释,无疑地有助于提高学生识丑与辨丑的能力,只有通过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不断阅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一方面通过对“丑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分析“丑形象文本”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另一方面从创作学、接受关学和审美本体论等角度出发,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美育价值进行多视角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教育中,应该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中性化女性人物,探讨海明威中性化女性观点的形成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