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几天,我正在看旧的电视剧版的《红楼梦》,要说我最钟情的,莫过于那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了。也真是辛苦剧组,怎么会找到气质这么相似的演员!陈晓旭的不大但细长的眼睛,尖尖的下巴还有那小巧玲珑的嘴巴,和曹雪芹写的林黛玉几乎完全吻合了!我真觉得,林黛玉那种美感也只有陈晓旭能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这部悲剧小说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3.
前些日子媒体都在热炒电视剧《红楼梦》(1983年版)中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抛弃亿万家产剃度出家的新闻。陈晓旭曾说过,黛玉这个角色对她影响很深。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少女来说,扮演林黛玉真是幸运的事情吗?黛玉的脱俗、聪颖都是需要人去细品的,对于一个少女,最能体会的,也最容易学习到的,恐怕是黛玉的表面——刻薄、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在来稿里,不少同学谈到自己那个爱哭的“林妹妹”同桌,几乎不约而同地都希望她能快乐一点,不要那么多愁善感,尤其是傅芳芳同学在来信中写道:“那么多健康鲜活的生命偏执地去沾染幽怨和哀伤,病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的确,在我们学生时代,理性地阅读,全面吸收文学经典的精髓,是很重要的。一味痴迷某一位文学人物形象而有意模仿,就背离了我们阅读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的社会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社会认识的共识,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精神是思想、观念,是客观化的意识,具有稳定性.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是以知识的形式保存在民族经典文本中的思想.它凝聚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形成是社会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丽丽 《考试周刊》2010,(40):27-28
《红楼梦》这部悲剧小说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心目中,林黛玉仿佛就是一个整日流眼泪、爱耍小性的气量狭小的小女子,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林黛玉绝不是小心眼、爱哭闹、不识大体的寻常小女子,而是一位情趣高雅、志节不凡、重情轻物、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的具有诗性精神的大家闺秀与绝代佳丽!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的心目中,林黛玉仿佛就是一个整日流眼泪、耍小性的气量狭小的小女子,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林黛玉绝不是小心眼、爱哭闹、不识大体的寻常小女子,而是一位情趣高雅、志节不凡、重情轻物、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的具有诗性精神的大家闺秀与绝代佳丽!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想消失、个性消融、精神困惑和荒芜,其主人公在与社会的冲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围城中,这也是隐含于创作意图中的问题意识和重构理想、道德、价值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精神教育内涵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人的生存来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发展的向往,在根本上就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理想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社会工具,它不能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因此,倡导并实施精神教育,既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也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必然选择。什么是精神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  相似文献   

10.
一些理论家批评作家在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选择中出现困惑和迷惘 ,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晚生代”作家开始另辟蹊径 ,抛却了对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苦苦探索 ,转而投身到“本我精神”的执着追求。从表面上看 ,他们似乎远离了社会主流 ,其实 ,“本我精神”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人类情怀和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11.
时势造英雄。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转折,必定会产生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亘古未有的伟业,英雄辈出是必然的,徐虎精神震憾人心,在上海,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人民呼唤徐虎精神,人们期盼我们的社会能出千千万万个徐虎。但也有人心存困惑:我们现在发展市  相似文献   

12.
社会大变革打破了原有的精神价值体系,社会出现了以价值多元化和世俗化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真空"状态.在此背景下,学校德育对学生德性影响减弱、价值取向偏颇、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以及评价不合理,使学校德育陷入困惑.因此要从社会入手,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并且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对德育价值取向、德育内容和德育评价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或变革来应对"精神真空"的冲击,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一些理论家批评作家在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选择中出现困惑和迷惘,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晚生代”作家开始另辟蹊径,抛却了对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苦苦探索,转而投身到“本我精神”的执着追求,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远离了社会主流,其实,“本我精神”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人类情怀和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14.
历史精神是群体相同相通、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与理想人格,内蕴着群体的生存智慧、美德涵养与社会担当.历史精神产生于群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彰显了群体精神生命的历史传承与追求,也塑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族性与精神血脉.民族的历史精神是民族之魂的体现,引导学生对民族历史精神的感知、理解和传承是个体获得国家认同与身份认同,增强历史...  相似文献   

15.
大学是一个基业长青的社会组织,从中世纪的学者行会到2l世纪的动力站,其发展逻辑凝聚成了作为大学组织的独特精神.在大学精神的流变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围绕理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论争,今天仍旧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大学自身的特色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是一个集学者、师者和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社会角色,他们也因此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精神向度,即学术精神、人文精神和公共精神.大学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于他是一种学术精神、人文精神和公共精神的担当者和体现者.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三种精神之间不断交流、不断对话和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师是联接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们思想的体现,也代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印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脚步.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文学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文学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阶段,那就是文学和理性精神的融合.然而人们对现代文学理性精神学术研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而且定位和意义也不甚清楚.本文则对文学的理性精神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夏天,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我们记住了姚贝娜,一个才气逼人、乐观坚强的女孩.遗憾的是,就在2015年1月16日,她却因为乳腺癌复发去世,年仅33岁.令人感动的是,她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她用33年的短暂生命做了这样一种诠释:活过,爱过,笑过,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了她自己,并为此绽放过.她是继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之后,又一个被乳腺癌夺去生命的明星.人们在对姚贝娜惋惜的同时,更增强了预防乳腺癌、重视健康、珍惜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每所学校都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可以升华为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一种高度成熟并为学校师生自我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化了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也是校园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的内化管理的体现,也反映了校长的管理思想,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显示学校特有的文化底蕴.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将对师生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等作用,对师生乃至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个人、社会、国家而言,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的精神展现的文明进步史。精神动力是一个人不懈前进的内在动力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一个社会整合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杠杆,是一个国家强大、自立自强的重要方面。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有了精神动力的人,能够创造辉煌的人生;一个有了精神动力的社会,能够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一个有了精神动力的国家,能够创造出世人瞩目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