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年轻时曾被西点军校录取。那是19世纪50年代,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2.
佚名 《良师》2010,(10):46-47
1.从头到尾听完一张唱片有了网络,许多人只听其中的某首单曲。人们不必要再把所有歌听完就能挑出最好听的。  相似文献   

3.
“不好了,不好了,黑水鸡妹妹出事了!"住在科技馆附近的小松鼠急急忙忙跑到森林公安局报案。 接案的是刚从其他区调来的白猫警员:“什么情况?请慢慢说。”  相似文献   

4.
苍蝇,曾被当作“四害”之一,人人得而诛之。至今,它也是人见人厌的病菌携带者、肮脏寄生虫,没人为它说好话。但在澳大利亚,人们视苍蝇为小天使,而且倍加尊崇,将其搬上50元面值的纸币,使其美名远扬。  相似文献   

5.
零花钱,你怎么了?钱包,你怎么瘦了?每个月50元?太少了!爸爸妈妈不允许再加“工资”了?嘿嘿,是不是常常感到囊中羞涩,钱不够花?这时候,你会不会希望有一根魔杖,帮你变出你想要的一切?其实,这支魔法杖每个人都拥有哦。想一想,《哈利·波特》中关于魔杖的话是怎么说的?“不是巫师选择魔杖,而是魔杖选择巫师。”  相似文献   

6.
一艘豪华客轮正在太平洋上航行。一天早晨,在船尾的甲板上发现了一具女尸。死者是以服装设计为专业的崔素美,她是被人用刀刺死的,死亡时间大约在前一晚的11点左右。客轮正航行在太平洋的中央,即使想利用救生艇逃走,也不见得能保住性命,所以凶手应该仍然在客轮上,但凶手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吴艳华 《文教资料》2006,(15):55-56
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谋杀,剧中意象和暗喻手法的运用大肆渲染并将谋杀主题展现到极致。剧中出现的意象可分为两种,即自然意象和生命意象。前者创造了谋杀的恐怖氛围,后者则直面血淋淋的谋杀场景。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从对客观物件的描写和刻意回避事件的态度等方面分析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创作的小说<洛莉塔>的三个谋杀场景,以弄清作家的无动于衷的笔调的效果,即他不带感情色彩的描写是怎样反映主人公的心迹的.  相似文献   

9.
《家教世界》2014,(4):32-33
妈妈给秀秀洗澡时发现,秀秀一个肩高,一个肩低。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显,脊柱竟长成“S”形。妈妈赶紧带秀秀去医院求诊。医生开始也不知病因。后来秀秀坐下。医生发现她总是跷着“二郎腿”。一问才知道,因为秀秀个头较高,上课时,把腿全放在课桌底下,挺直了身子很不舒服,就习惯歪着跷“二郎腿”坐着。脊柱就在几年中“潜移默化”,慢慢变形。  相似文献   

10.
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长篇小说《七次谋杀简史》获2015年布克奖;小说以牙买加与美国为背景,从众多人物叙事者的视角呈现暴力的牙买加,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牙买加的社会、政治、文化与民生现状.小说揭示了暴力给牙买加人民造成死亡、流散及创伤等后果,是牙买加党派政治与黑帮集团相互利用的结果.作者通过重访牙买加的暴...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宝"之一的姚明这次恐怕是给全世界开了一个玩笑,谁都知道脚踝对于蓝球运动员意味着什么。更加出乎意料的是与姚明同时倒下的除了中国球迷的雄心壮志,还有被称为谋杀姚明脚踝的罪魁祸手--可口可乐。  相似文献   

12.
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小宝宝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将懂得爱父母,爱朋友,爱这个世界,同时也能学会怎样爱自己。 快来播下“爱”的种子,灌溉以“善”的雨露,施以“真”的养分,让宝宝能够在逐渐的成长中能够保留最宝贵的真善美。 法国婴姿坊和《母婴世界》杂志与你们一起来寻找爱心天使,一起来感受这个处处充满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通俗文学,侦探文学一直游离在主流文学之外,但是自从诞生以来,它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消遣,随着侦探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严谨性、知识性、科学性,以及后现代主义时期它和纯文学之间的创作界限的模糊性,它所呈现出来的时代面貌特征等,都在提醒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侦探文学,给它一个新的定义,并且重新考量它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本文以《谋杀的解析》为例,从创作与接受角度探讨了作为文学艺术的侦探小说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和文学性,意在使读者在赏析该作品的同时,对这类文学样式有一个较深入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小读者》2010,(2):4-4
听说过“两点一线”(常指学生们奔波于学校和家两个地方之间)的生活,怎么又冒出个“三点一线”?不要急,请听老编慢慢道来。话还得从《小读者》的“爱心善心手拉手”活动说起——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从对客观物件的描写和刻意回避事件的态度等方面分析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创作的小说《洛莉塔》的三个谋杀场景,以弄清作家的无动于衷的笔调的效果,即不带感情色彩的描写是怎样反映主人公的心迹的。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的南亚、东南亚是美冷战中美苏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而印度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国家对美苏来说有着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战后经济发展的繁荣期,但在浮华的社会生活背后,人们的传统信仰遭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抑制,导致了时代精神的异化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结果的出现。本文的重要任务即揭示引起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8.
《小读者》2011,(3):4-4
第一次遇见孙嘉慧,是在《小读者》2010年5月举办的全国性"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颁奖会上,她作为"爱心小天使"来领奖。印象中热衷于献"爱心"的小读者大部分都外向健谈,而眼前这个清秀安静的女孩却有点羞赧。同行的爸爸孙立新和妈妈张玉玲分外热情,别以为他们是专程陪同女儿的,他们也双双获得了"爱心家长"的荣誉。一家三口全部都来领奖,这在《小读者》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到底是怎样一个家庭呢?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5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遗留问题而提出的中国式“新经济政策”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考察。认为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续,是痛感过渡太急太快的一种补救措施,是受苏联“新经济政策”启迪的结果。但这种中国式的“新经济政策”尚未实施就放弃了。党的好思想、好政策一再受到“左”的冲击,呈现断裂——修复——再断裂——再修复的曲折发展。文章讨论了这一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此事件的评价有先褒后抑的倾向。笔者认为全面看待此次调整需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其一,院系调整是知识分子为服务新社会建设自觉的选择;其二,在调整过程中借鉴了前苏联模式而且结合了中国实际;其三,建国后大师的匮乏与此次调整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