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是思维的表现,它既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概念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此,训练“说”是数学课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一、说猜想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联系起来了,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发展,他也就不会打盹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说你知道加、…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的质量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但必须注意“五忌”。一忌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学生惑然不解 ;问题过易 ,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是”或“不是” ,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符合其思维规律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们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如果不了解学生怎样思维,不知道儿童怎样学习,那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存在差异,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加之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原因,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出现在书面上或口头回答问题时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理和解决学生在解题时出现的“错误”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将错就错,引发学生思维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错题的同学对所做的题目有他自己的独到想法和见解、有他自己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就显得特别强烈”。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动”起来.利用学生思维的“还原”反应——“逆向思维”的优势。由重...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生学会思维,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好知识,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预定的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于是课堂上就不断地“牵引”、“包办”,不断暗示、提醒,这样往往不知不觉中给学生的思维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  相似文献   

6.
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鲁迅的小说中传统秩序的统治者对庸众的绝对统治与医生对病人诊病的权威性是同构的,政治和医学这两种驱巫仪式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呈现。每次驱巫都是“英雄”与“群众”合谋对疯狂者的绞杀。统治者身兼刽子手与医生二职,不仅压抑精神,而且摧残肉身,残缺的身体意象正是病态社会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概念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条件,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加强“说”的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类比思维又称类比推理,也称类比法,它是依据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重要思维与推理方式,属合情合理的范畴.大数学家欧拉曾经说过“类比就是大胆的创造”,这不仅说明类比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也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实施新课标、  相似文献   

9.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音乐传统。中国音乐之美妙、乐曲之丰富、乐器之多彩多姿,为世界所仅见。商周时代统治者就注重以礼乐治国,那时的乐师地位很高,是政教制度的重要参与制定者与执行者,并负有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职责。音乐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部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自孔子起就注重礼乐教化,孔子本人就有着很深的音乐造诣,他编订《诗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正乐”,对作品的音乐曲调进行修正,据说他还整理、编订过《乐书》,他教授学生的内容有六科,其中礼与乐被置于前两位。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聪明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他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怎样在数学教学中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呢?下面笔者就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型思维是一种创造思维,它可以从一点出发,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放射性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那么在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纵横联系,广泛联想”.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笔者在连续多年高三化学教学中,注意从基础知识抓起,坚持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思维活动,一是教师的思维活动,二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这里,思维信息的交流是主要活动的形式。实践表明,教师如能充分而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使师生间的认识程序达到“同步”,引起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促使师生的思维“同步”谈点个人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思维的分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思维进行不同的分类从所凭借的思维“工具”上分,可分为直现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所谓“直观动作思维”,亦称“直觉动作思维”,它是在感知、操作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思维。感知、操作停止了,这种思维也就停止了。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这种思维“只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才从其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理论思维活动”,例如,拿出5根小棒,要学生分成两堆。学生在分、摆中想出5能分  相似文献   

16.
闫苏 《湖北教育》2000,(6):35-3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在今天以前和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所以,作文应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不与生活实际、思维规律相结合,没有内容,作文起来也就只是无源之水,照抄习作了。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学生作文时真正是有感而发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尝试: 一、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拓展并激活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成为作文的“会学者”  相似文献   

17.
低年级学生解答求两数和的简单应用题时,往往看到问句中的“一共”就不加思索地用加法计算。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了这一类型的题目,强化了“一共”与“加”的联系,形成一种趋向性,看到一共就会按固定思路作出用加法计算的反应。这种思维的定向性,心理学上称为思维定势。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必须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我有幸再次聆听了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猫与战争》一课,深深为他大胆创新、幽默有趣的教学艺术所折服。一、教学语言轻松幽默,给学生注入思维兴奋剂幽默是一种雍容豁达的生活态度,虞老师把这种生活态度带进了课堂。课前五分钟,虞老师就和学生聊起了天:“你们什么时候知道虞老师今天要来和同学们一块儿学习的?”“你们有没有猜测过虞老师长得什么样?”“现在,活生生的虞老师就站在你们面前,请你们仔仔细细地观察虞老师,你所看到的虞老师和你们猜想中的虞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由此,在学生们充满童趣而又“肆无忌惮”的回答中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现在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在操作活动中体现数学教学的特质——思维教学,从而让数学思维在操作中激情飞扬,凸显操作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呢?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提问时,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容易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