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通过宴会参与者对爱神不同的颂词,展示了关于爱的众多观点。爱能让人勇敢不畏牺牲,爱是美好品德之间的相互吸引,爱维持了大自然的和谐状态,爱是对属己之物的爱,爱也是对美的爱。柏拉图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否定与整合,借助苏格拉底的叙述,最终为人们描述了爱的本质与功用。  相似文献   

2.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早期的欧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爱与美的原则指导下,出现了名家、名著、体裁、流派各现异彩、缤纷辉煌的文学景况。欧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特异表现、产生发展、归宿与典型意义,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于中国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会饮》中的七篇颂辞各有特色,它通过单篇章歌颂爱若斯的方式层层递进,由浅及深,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提升,最终引领人们对善的追寻,为我们呈现出了哲学引领人向善的“爱的阶梯”,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苏格拉底的颂辞和阿尔喀比亚德颂辞之间的隐秘联系.也正是后两篇的颂辞,为我们呈现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会饮是古希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习俗,在宴会上人们通过赞颂诸神与饮酒来庆祝。柏拉图的《会饮篇》展现出阿伽通获奖的次日,众人在他家饮酒庆祝的场面。参加会饮的人共有7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欲观进行解读,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苏格拉底的赞辞,以及"柏拉图式的爱",而忽略了古希腊社会爱欲观的多元化。文章通过对《会饮篇》中7个人物赞辞的解读,展示出古希腊多元化的爱欲观。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作为柏拉图思想精华的记载同时也是西方美学史领域的一座丰碑,它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其中收录的八篇对话涵盖了多种领域的哲学思想.《会饮》篇作为其中主要论爱美与哲学修养的对话,一直以来备受诗人和艺术家的青昧.它由六篇对爱神的颂词及一篇对苏格拉底的颂词组成,通过代表不同社会角色的七个人对爱的不同理解,反映古希腊人对爱情的独到见解并试图揭示爱的极质,对文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转述话语作为人日常生活交际用语的一种,暗含了转述者与被转述者的双重含义。《会饮篇》通篇存在着多重转述话语,由开篇通过层层转述进入会饮场面,到每个人所作颂词中所引述的不在场者的话语,以及尾声苏格拉底的颂词中转述狄欧蒂玛对爱神与美的剖析阐释、阿尔基弻亚德颂词中对苏格拉底形象的塑造,皆被转述话语赋予了深层次意义。转述话语与现实空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对立,能生发出不同的阐释角度,从社会历史、政治环境、人物背景等角度去探究《会饮篇》中转述话语所带来的多重效果,能清晰了解到柏拉图写作的良苦用心,对考察《会饮篇》的叙事艺术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哈姆雷特》和《苍蝇》都是以王子复亿为情节主线的戏剧、两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分别是莎士比亚时代和萨特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们的遭遇都富有悲剧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文主义在剧中的具体表现,找出两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的历史成因,发现人文主义者自身固有的弱点,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者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必然是悲剧性角色。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在《会饮》和《理想国》中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灵魂图景:一是爱欲或爱若斯(Eros)向着美的理念自身的一种和谐的攀升模式(ascent model),二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与欲望和激情部分之间的一种冲突或斗争模式(conflict model)。这两种模式并没有任何内在的矛盾之处,而是对柏拉图的同一种实践主题的两种不同的描述:即欲求的秩序或逻辑。柏拉图在这两篇对话中虽然没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实践哲学,但这两篇对话却为后来的实践哲学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心理学,即灵魂的三分结构和爱欲的本性。理性的统治才是个体灵魂的最佳结构,爱若斯的最终目的是对美的理念的静观,只有在对美和善本身的静观和沉思中才找到了让自己安顿的栖身之所,而灵魂的理性部分通过哲学教化和对智慧的爱而摆脱激情和欲望的奴役,走向个体的正义之境。  相似文献   

9.
《阿佛罗狄忒来啦》是薇拉·凯瑟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男主人公唐·海德格一生致力于艺术创作,体现的是一种艺术的主体间性。相反,女主人公伊甸·波儿利用艺术创造财富与声誉,体现的则是一种艺术的主体性。文章从两种互相冲突的艺术观分析出发指出艺术家只有持艺术的主体间性艺术观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同时,认识艺术的主体间性艺术观对现代艺术家的艺术意识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美丽的少年,能够像夏木一样给予我那么深刻的痛楚与悲伤。”烟罗这样说。  相似文献   

11.
12.
在结构主义思潮下产生的西方当代叙事理论和文学符号学,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于作者的客观对象来研究。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中篇小说《忒修斯》,通过内叙述者和零聚焦的叙述机制,在现实和神话世界之间建立了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通道。小说对高度编码化的忒修斯神话进行了多处改写,将神话人物转化为新的文学符号。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会饮篇》阐述了什么是爱,而爱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取决于爱者(lover)以及被爱者(loved)。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画像》之所以是一个悲剧,主要是爱被束缚了,爱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文章以《会饮篇》中的颂辞为论点,结合小说《道连·格雷画像》中的三组主要人物关系,分别对其中的lover以及loved的"缺陷"进行分析,剖析束缚爱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爱会永恒     
卞玲莉 《新读写》2010,(1):26-26
在满溢着幸福爱情的婚礼现场,小作者观察到交织其中的亲子之情与感恩之情,角度新颖,语言生动,刻画细致。在这个呼唤爱的时代,我们也渴望拥有这般的慧眼,来寻找身边爱的温暖。  相似文献   

15.
<老子>虽形式上简为语录,内涵却博大精深.在构思和表述上,落笔于道德,用意于广远."正言若反"是<老子>文章的显著特点,更是老子以一贯之的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命运起伏和悲惨结局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爱斯梅拉达一直处于救与得救的关系中,因而她也一直生活在幸与不幸的命运之中。这种幸与不幸的命运纠缠与宗教密切关联,她最终被送上绞刑架的悲惨结局,其原因都直接指向了小说中宗教的代表人物副主教克洛德。克洛德最终的毁灭,也体现了作家对宗教教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本对《诗经·国风》中透过委婉、细腻、缠绵、含蓄、温柔敦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压抑和苦闷,与《圣经·雅歌》中的淋漓尽致、热情奔放、自然流畅、优美田园牧歌似的不同俗爱表现形式,进行翔实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古代东西方民族对欲爱的不同态度及其民族心理和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盈盈 《家教世界》2013,(2):120-121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个发生在西方背景下的东方故事,交织着地域、语言、文化、代沟和记忆,娓娓道来两代人,四个家庭,八个追逐在爱与尊严的路上努力的故事。本文即从《喜福会》中东方与西方,母亲与女儿,个体与群体三个层面,分析女性为爱与尊严而努力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一个以残缺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特立独行于中国文坛的人。因受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和成功的言论影响,使他在暗淡的前途中看到了一线希冀,并最终以自身真切的生命痛苦,铸就了独特的文学视野,不但证明了残疾人自身的价值,还为普通人完成人生旅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无尽的启示。生理的缺失带给了他不可回避的自卑情结,使他不由自主地陷于命运的诘难和惆怅之中。  相似文献   

20.
佟迪 《海外英语》2012,(14):188+195
该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去分析和诠释《爱药》中的玛丽这一重要人物,引导读者去欣赏作者的独特写作手法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