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此,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伴生物,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 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现象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兼并的势力主要有封建官吏、豪强地主和商人等。土…  相似文献   

2.
大土地占有制的发展,从两宋开始转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自由兼并的时期。任何形式的干预和抑制都基本排除了。所谓“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的议论,基本上概括了赵宋统治者对待兼并的态度。赵匡胤鼓励大臣们向官僚地主的道路发展,大臣中多有“择便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者,例如:宋初的青州官僚麻希梦一家,“居乡  相似文献   

3.
"土地兼并"的字眼比较多地出现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有关书籍中。所谓土地兼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买卖或霸占,使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的过程。它不仅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地主阶级力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一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凡是经济上升、国家强盛的时期,总是以个体生产的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壮大,土地兼并集中于大封建主或豪强地主,则每每伴随着社会的动乱或兵灾战祸。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地方豪族、大地主势力壮大,就标志着国家权力相对削弱;由于大地主的兼并土地,就必然使自耕农民破产,失去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动乱和不安也就随之到来了。另一种是战争年代,由于战乱兵祸,个体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封建主为了维持其本身利益,不得不采用大土地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数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就靠他兼并来的田地剥削农民起家。又官僚地主张禹“多买田至四百顷,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说的富裕普通工商业者,是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存在的并一直占着很大势力的官府的和与封建土地所有权、封建特权结合在一起的工商势力相区别的.在封建经济正在兴旺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一般说官府的和封建土地所有权、封建特权结合在一起的工商业几乎不可能变成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经营这类性质工商业的阶级势力也很难转化为资产者.封建大地主、大官僚或封建性的大商人,只有在封建经济衰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开始解体和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转化为资产者,特别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7.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效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同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  相似文献   

8.
也谈隋文帝     
近年来,史学界有些同志给隋文帝杨坚冠以“贤君”“良主”的称号。但我认为,隋文帝这个“安坐而攘帝位”,“素无术学”,“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的人,是一个不足称道的封建君主。虽然,隋文帝在政治建制方面有些整顿和改革,对隋朝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大兴土木,搜括百姓,屡次用兵,使刚刚建立起来的隋王朝,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埋藏着倾覆的种子。 隋朝以前,南北动荡,士族大地主放肆抢夺肥田沃地,史称:“肥饶之处,悉是豪  相似文献   

9.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9,(1):17-19,42,43
【专题导读】 古代中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同时力求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中国创造出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农耕经济体系,农耕文明曾达到让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土地兼并与集中是封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与经济的发展、朝代的兴衰息息相关。作为土地集中的结果——大土地所有制,时封建经济的发展乃至某一朝代的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宋(960—1127)王朝建立后,长期奉行维护官僚大地主集团特权的反动政策,纵容官绅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到北宋中叶,一小撮大地主霸占全国土地百分之七十以上,他们利用种种特权逃避赋税和徭役负担。这种状况,促进了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多次发生,沉重地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无特权的地主阶级下层的破产和广大农民的丧失土地,赋税来源一天天缩小,封建国家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同时宋王朝又把大量的雇佣兵用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对当时位于我国境内北部、西北部的辽和西夏奴隶主贵族采取屈膝投降政策,北方和西北方经常遭到侵扰和掠夺,构成了对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2.
一从战国以来,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财富逐渐开始集中,农村土地兼并非常剧烈。许多大地主占有广大土地,所谓“田亩连于方国”(仲长统昌言损益篇),或“膏田满野”(昌言理乱篇),而无数破产农民则失去土地,变为流民。尤其是从西汉武帝起,到东汉皇朝最后崩溃止,农民自农村中被抛掷出来的现象,成为最严重的问题。破产而流亡的农民,境遇极其悲惨,他们在流亡途程中,往往赤裸着身体,啃着草根树皮——所谓“裸行草食”(后汉书刘平传王望附传)。因此,东汉自安、顺二帝时代起,随着破产流亡的农民人数之激增,农民起义也不断爆发,愈到帝国末期,愈加壮大起来。最后  相似文献   

13.
从一九七五年发现云梦秦简以来,史学界对自商鞅变法后至秦统一前秦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意见分歧还很大;有的认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的则认为,封建国有土地制“在开始还居于主导地位”,只是由于地主土地私有制在迅速发展之中,才相对地削弱了它的比重;还有的认为,“秦自商鞅变法至秦统一前后,是普遍的真正的土地国有制的确立与强化发展的时期”.这些分歧意见的存在,除了在理论上的理解不一致之外,还在于对秦代土地制度的具体情况认识得不清楚.如:国家授给农民的土地(以下简称“授田”)和国家赐给有爵者的土地(以下简称“赐田”)能不能传给后代?土地能不能自由买卖?有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租佃关系?有无国家把国有土地直接租给农民的租佃关系?等等.论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都是有分歧的.显然,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秦代土地所有制形式总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14.
【单元导读】10至14世纪中期,是我国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相对于欧洲、日本尚处于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庄园制的确立)时期而言,中国封建制度文明进人高度成熟期;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封建思想文,化成就突出,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1.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与扩展(1)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从历史的眼光看,是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现象,传统农业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创造出骄人业绩来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讨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时,多集中在所有制的形式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土地“国有制”或所谓“皇族土地所有制”,没有“土地私有制”。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国有制”和“私有  相似文献   

16.
《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11期发表了张金普、郭秀菊二位老师的《如何理解“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一文(以下简称《如文》),作者认为,由于土地兼并,使由政府控制的、有独立身份的农民变成了依附于地主的佃农,地主在经济上成为其控制范围内的统治者,这样形成了以地主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圈,全国因此被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圈所分割,这便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对此说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变法的几个经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根据北宋新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我们对王安石的“理财”及其后果的分析与评价,都基于这一点。或有偏颇,惟望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指正。一北宋初年封建政府在经济上实行了一种“启由化”的政策,如:一、“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二、宽减商税,发展商业。这种“自由化”的政策,在北宋以前的各朝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张居正(1525~1582年),字权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年间人闻,万历年间任内阁首辅。他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一、改革的历史背景明中期,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皇帝不仅通过封建国家控制大量的“官田”,还设立无数的“皇庄”。藩王、勋戚、官僚的“庄田”也急剧扩张。如景王载圳“占陂田数万倾”,阁臣严嵩“广布良田,遍于江西数郡”。又“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至于各地一般地主豪绅,也疯狂地兼并土地。南直隶有占田七万顷的大地主。总之…  相似文献   

19.
对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形成原因,史学界颇有争议。过去有同志认为,藩镇是封建大地主私有经济的代表,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大土地私有者。近来又有人提出“以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组成的军士,才是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①笔者认为,上述观点,虽力图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中寻求答案,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则估计不足,以致论述嫌浅。本文拟从藩镇的经济基础及藩镇割据的社会条件两方面作进一步的剖析,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拉丁美洲十八世纪以前是美洲大陆经济和文化比较发展的地区。可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的近一百年间,,其经济的发展反而远远落后于美国,又重新论为半殖民地。为什么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的经济没有象美国那样来个大发展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大地产制延缓了经济发展。1790—1826年资产阶级性质的拉美独立战争没有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独立战争中,克列奥地主阶级掌握了领导权,取得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