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多校园系统治理视角下的纽约州立大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纽约州立大学是全美国拥有分校数量最多的多校园大学系统。作为美国公立院校主导组织形式的多校园大学以系统治理为根本特征,这一模式也在纽约州立大学的形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多校园系统治理的视角回顾其历史演变,分析其现状特征,探索其未来趋势,不仅突出了该大学管理运作的特点,也为研究整个多校园系统的走向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多校园大学系统已经成为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管理的主导模式.总校与分校之间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其他利益群体权力的划分是多校园大学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管理和运作一个多校园大学事实上就是一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行为和过程,关注及思考总校与分校、效率与效益、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深入讨论美国多校园大学管理模式是有相当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论多校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多校园大学的出现进行了分析,对其产生方式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在多校园大学中建设校园文化的两种做法,认为在新大学中保持多样性的校园文化和建设一种新的校园文化都有其理由,但应在对学校发展目标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对多校园新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准确定位,处理好和原来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长期的共同努力,建设多校园大学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多校园系统是美国公立大学普遍采用的治理模式之一。作为美国公立大学的典型代表,纽约州立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总校与分校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治理模式,以董事会、校长、教授会等为基础的总校治理结构,与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分校治理结构,两者共同为纽约州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治理模式有助于多校园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且能够有效协调分校、总校及其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与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比较研究的角度 ,着重讨论了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讨论了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多样性、多校区大学与校区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飞 《辽宁教育研究》2008,(12):107-109
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都是对公立院校发挥重要影响的组织机构,但二者又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更多地代表内部分校的利益,后者则更倾向于表达州政府的声音。因此,双方的相互作用正体现了高校与政府冲突的主要方面即自治与控制间的矛盾,并具体演化为三种类型:多校园大学系统同时作为州高等教育协调机构;多校园大学系统和州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并存;多校园大学和州高等教育规划委员会并存。  相似文献   

7.
张付 《继续教育》2000,(4):17-17
一、强调素质教育在办学总体设计中的谋划当今,世界备国都十分重视教育产业,并将其作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兴旺的百年大计。美国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办学的总体设计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体格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等。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为推行素质教育在其教育史上进行了一次改革,即建立多校园综合性大学。截止目前为止,美国的大学生有40%的人就读于这种多校园的综合性大学。实践证明,这类综合性大学呈现出有利于校方协调办学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与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比较研究的角度,着重讨论了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讨论了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多校性、多校区大学与校区这宰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书讯     
作者:郭洁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9月ISBN:9787504151179定价:32.00元《美国多校园大学的风险管理》本书以多校园大学为例,借助于检索大量网络文献资料和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作者获取了当代美国多校园大学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内容主要涉及大学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对  相似文献   

10.
从制度理论视角来看待美国多校园大学风险管理现象,能使人们了解该现象产生的制度环境因素.以及建立院校风险管理制度对多校园大学规避院校运行风险、提升运行效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这也将为我国公立高校建立有关机制应对风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我国的多校区大学是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不同于国外多校区大学模式的特殊性。我国的多校区大学管理面临着一些基本问题 ,如实质性融合、集权与分权、组织成员对大学组织目标的认同、改善学科布局等。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美两国多校区大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美两国多校区大学在形成的原因与背景,组织形式和管理职能,管理模式特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今后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聚集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美国大学的使命对其大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美国大学使命及大学使命价值的研究,对我国大学在追求真理、确定办学目标及办学特色等方面,揭示出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术诚信缺失是各国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样也面临着学术诚信缺失问题,但由于美国高校普遍重视学术诚信教育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因此有效地控制了各种学术失信行为。借鉴美国高校诚信教育的相关做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奠定高层次人才后续教育和终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研究型大学特有的师资、设备、学科专业和生源优势,提供优质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博耶报告"的10条建议为参照,以"博耶3年后报告"和我国14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为依据,对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和诊断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趋势,以期给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在我国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要求。如何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呢?通过考察德国和美国大学发展的历史,我们认识到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7.
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捐赠是个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大学谋求社会捐赠是大学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比中美两国大学社会捐赠状况,我国大学社会捐赠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独立的非政府公益机构尚未形成,激励性制度体系不完善,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H. J. Mosha 《Higher Education》1986,15(1-2):113-134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subject of much discussion in Africa today. Attention and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increased because of continuing concern that universities address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echnological changes that have affecte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economic order in African society. Failure to cope effectively with such changes has led to a general disenchantment among students, parents, legislators, the client system and the general populace about the quality and relevanc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oday (Group for Human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1984; Gaff et al., 1978; and Stordahl, 1981). Hence all three groups have demanded greater accountability: efficiency in the economic sense in the way universities deliver their programmes, as well as effectiveness in the educational sense (Miller, 1974).History shows that most African nations strove to establish at least one national university immediately after independence. The major purpose for establishing universities in these countries was, and still is, for the institutions to play a pioneering role in addressing problems of poverty, social disorganization, low production, unemployment, hunger, illiteracy, diseases, that is, the problems of underdevelopment, which appeared to be common on the African continent. Insurmountable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legal, ethnic, demographic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 have continued to threaten the very existence of most new African nations and their people. Yet, governments have continued to invest heavily in the education of a selected few, whose direct contribution in solving these problems has not been objectively established.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refore, is to synthesize the body of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to inject some critical analysis of positions taken by previous writers and pave the way for a more informed conceptualization of what the role of African Universities on national development ought to be, and must be, in the light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subject.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Section one defines a un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Section two presents and discusses problems that African universities face in a transitional era. Section three delineates the role areas of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Section four provide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ontemporary problems that hinder universities from realizing their roles and contains suggestions on how to overcome them. A brief conclusion is then provided. A detailed development of each of the five components is provided in the ensuing sections of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9.
浅析高校采购存在的问题与电子化采购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当前高校采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高校实施电子化采购可使高校采购流程得到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提高监管力度。明确高校电子化采购的实施目标,并最终提出实施电子化采购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人口和GDP的角度分别研究我国高校在省级、地(市)级区域的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差异性,并与美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在省级区域分布比较均衡,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的分布不均衡,在省会城市的密度过大,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会城市高校过分集中,而在地级城市的分布密度较低,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需要进行高校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