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饮食与文化历来是中国文人表现的对象,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他的美食散文简洁明快,却又雅致有趣,是他对文学及生活的感悟,同时也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不同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谈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包括文人自杀、被杀等一切非正常死亡.本文从文人非正常死亡的历史钩沉和个案考察中,探究造成文人悲剧的诸多因素,进而挖掘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4.
上下五千年,所谓中国文化,乃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始于封建社会,其精髓在于中国古代文人传承下来的诗歌音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抒发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追求的崇尚之情。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的创作和追求,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为背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探讨。  相似文献   

5.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文化精华和浓郁的人文精神.通过对传统书画的欣赏来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继承历代中国文人、中国艺术家的人文精神,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赤壁情结     
《新作文》2007,(11)
千百年来,还有谁比苏东坡更像一个文人?神州大地,还有哪里比得上长江赤壁的壮怀激烈与浪漫伤怀?文人与武夫是相对的,必须腹有诗书。但并非有文化的人就是"文人"。科举制度后,文人是中国历史一个社会范畴,他们是社会的"士",文化精英,什么都要学习和知晓,经史子集无所不读,所谓"一者不知,儒者之耻。"  相似文献   

8.
从闲逸的本质和内涵上深究,闲逸蕴涵着作为人生价值中的诸多思想:顺其自然、逸然自适、自由存在、适意人生等。这些思想与以儒、道、佛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隐逸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肇基于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闲逸既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态度,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同时,闲逸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审美理想,体现着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闲逸词是古代文人闲逸生活理想的心灵化抒述。  相似文献   

9.
沈鸿 《文学教育(上)》2008,(21):104-106
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我们总会被作者那浓浓的秋愁情结浸染。愁是秋天的灵魂,一个愁字,折腾着一代代文人,成为一种抹不去的文化情结。在众多的秋愁意象中,鸿雁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导读:一位文人,一场旅行,掀起一场“文化大散文”的风潮。《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此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一位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从道士塔到酒公墓,从阳关雪到吴江船,从青云谱到天一阁,从西湖到苏州,他看到的是那些隐藏在具体意象后的历史累积;他抗拒着痛苦,追寻着文化,书写着历史,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远行跋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层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文积淀的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1.
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我们总会被作者那浓浓的秋愁情结浸染。愁是秋天的灵魂,一个愁字,折腾着一代代文人,成为一种抹不去的文化情结。在众多的秋愁意象中,鸿雁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田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矛盾。李白、杜甫和苏轼就是这一矛盾作用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灌注着现实政治内涵的“归隐情结”,也折射出中国文人入世与归隐相互矛盾的心理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隐逸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个渴望却义难以追求的梦。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想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放弃“人世”.想在“庙堂”之上建立一番大作为: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独特的理想——“出世”,喜欢在山水田园之中自娱自乐。  相似文献   

14.
画学断想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分析中国人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以此为基点,分析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认识中国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制约性.中国绘画是人文化成的,它随着文人的参与而兴起,由于文人的建设而得到发展.笔墨就是一种人文.在历代中国绘画中,蕴涵着历代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标准,和他们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所以,中国绘画是中国文人的人生样式,是中国文人的样式人生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酒与文化     
张俊列 《今日教育》2012,(Z1):85-86
文人与侠客的关系很有点意思,有些侠客是文人,有些文人是侠客,而要把一个文人刻画成侠客,往往就是能喝酒的文人。记得曾在某节课上,有学生让我讲讲"酒"。我不算是个好酒分子,但一说到酒,还是兴致颇浓。"酒"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中是个独特的名词儿。如果少了酒,中国文化就会少点浪漫、少些激情、乏点哀怨。酒与政治在酒中,始终演绎着中国政治历史的刀光剑影,无数英雄豪杰、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机谋与胸襟。"曹操煮酒论英雄,深机良谋天地志","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余子谁堪共酒杯"。孟德之胸怀大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中有规律可循。同样,一个时代文人也有一个时代文人的整体精神风貌,这种群体呈现出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精神气质就是文化人格。中学语文教师若能抓住同一时代文人的文化人格特征进行教学,势必能起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位文人,一场旅行,掀起一场"文化大散文"的风潮。《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此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一位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从道士塔到酒公墓,从阳关雪到吴江船,从青云谱到天一阁,从西湖到苏州,他看到的是那些隐藏在具体意象后的历史累积;他抗拒着痛苦,追寻着文化,书写着历史,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远行跋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层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文积淀的渐行渐远。《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不纯粹指身体层面的苦累,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苦涩,是作者走访了无数中华古迹后,面对许多古迹的变迁、遗忘和失落而产生的心灵之苦,是一种百味杂陈的心酸之苦,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深入挖掘封存于自然山水以及人文风物中的文化意蕴,探索着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以其独特的文化感悟对文化健全人格的构建进行了多层次的探寻,执着地追求文化人格的完善,为现代进程中的中国文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化人格参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始于先秦,而中国音乐文化寻根同样也要追溯到先秦.中国士大夫阶层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力量,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中文化修养最高知识最广博的一个特殊阶层.因此说,文人音乐是保持最为完整、完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音乐审美风格的音乐品种.中国文人音乐在中国文人中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中国音乐史中文人音乐的体裁十分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他们创作、流传的音乐主要有琴曲、琴歌、琵琶曲、诗词曲、丝竹乐、弦索曲等.由于时代、地域、语言的差异,又分各自不同风格的流派和品种.然而这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正是他们音乐思想的集中表现,这就形成了区别于其它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技法、表演形式、传承与传播方式诸多的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山水题材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山水诗和山水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从文人的心理结构出发,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解析出山水文化的基本因素,山水文化蕴含着文人的文化心理与情感,这种追求和贯穿其中的情感正是山水诗产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