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的综合性学科。古人云“学有余力,则从文”。先学做人再做事,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育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是教育人的课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将做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2.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3.
刘迎凤 《辽宁教育》2006,(11):37-37
一、真情互动,让课堂再现生活氛围 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将道德灌输、传授给学生,虽强调道德品质的内化,但由于教学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内化这一环节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教学需要生成,更需要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来实现其价值。《品德与生活》课的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但不能刻意追求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来到达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语文素质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驱力是西方心理学著作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概括来说,所谓内驱力就是指学生学习中的需要、动机、目标、理想和兴趣等意向心理因素。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个体需要应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而具有对语文学习的明确目标和远大理想。语文教学的外在刺激固然是重要的。但要重要的是内驱力因素,尤其是学习兴趣。因此,注意对学生课内和课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显向尤为重要。这些内在意向心理的综合,就构成了  相似文献   

6.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本文就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浅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7.
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学,唤起参与意识情境教学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愉快  相似文献   

8.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综合考虑与自主学习有关的内在学习动机成分,进行干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9.
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树立新的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自学能力,并指导他们的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将学生内心想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出来,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主动爱上学习,这是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结构化知识,关注经验”和“适应性教学,激发内驱”两方面进行教育“导航”,从“矫正粗心,培养习惯”进行教育“续航”,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相似文献   

11.
刘莹 《山东教育》2009,(3):51-51
新课程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究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前自主探究学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为课内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改变古汉语教学的单调乏味现状,除了在教学中宏观上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微观上注重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之外,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能动积极性。本文着重论述用兴趣、需要、竞争、示范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枯燥单一教学为生动有趣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正以快速发展之势在全国教育园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感兴趣,爱上这门学科,就应该从教学形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激发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中等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激发他们成长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5.
重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内驱力,就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内驱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具体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内驱力可以理解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等因素的综合.内驱力激发策略包括:创设民主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敢于动起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学起来,并以成就动机驱动新的学习动力的形成;用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持续、持久形成.  相似文献   

16.
综观小学品德教育,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虚话多实话少;道理多情感少;知识多行动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活起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校本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活动内容必须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在《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17.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年龄小,好奇、好动、好胜,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所以,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中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标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等复合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放开学生心扉,将学生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促使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生活;精心把握、指导学生的真实思想.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贯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放开学生心扉,将学生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促使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生活;精心把握、指导学生的真实思想。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贯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